文章来源:荷斯坦杂志
韩铁柱雀巢奶牛养殖培训中心(DFI)兽医主任初乳管理初乳是娇贵的“生物制品”,不能让初乳被污染或进入细菌繁殖的对数期。初乳管理的指导原则是及时饲喂足量、优质、清洁的初乳(指的是微生物学意义上的清洁,就是不存在肉眼不可见的、足以达到感染剂量的细菌)。初乳巴杀和铝箔袋封装技术是保证初乳“清洁”的有效手段,初乳巴杀的温度应控制在59~60℃,不能接近或超过62℃,时间为1小时。准确的初乳饲喂量不能一言以蔽之,合理的初乳饲喂量由这几个因素决定:(1)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2)犊牛的体重;(3)第一次饲喂初乳的时间;(4)其它因素。传统上,多数犊牛出生后2小时以内饲喂2L初乳,6小时时在饲喂一次2L初乳即可满足需要,但这样的方法不能保证更大比例的犊牛获得足够的被动免疫力。集约化管理情况下,覆盖性解决方案是,根据犊牛体重不同,出生后2小时内灌服4L优质初乳,6小时再饲喂2L质量一般的初乳,再过6小时,即可饲喂比重低的初乳或常乳2L。使用性控精液的头胎牛牧场,应根据初乳产量选择妥协方案:优先保证首次饲喂2L优质初乳,这是底线。初乳产量不足时,应检查围产期干物质采食量和日粮的蛋白含量。接触初乳的容器和工具,应有备份,使用过后置于餐具烘干器内通过干燥法灭菌。
周龄内犊牛管理犊牛对初乳中抗体的吸收能力,当前理论认为在出生后24小时,其肠道上皮细胞会完全丧失对大分子的吞饮能力,根据这一特征,犊牛养殖的传统是,以肠道对初乳抗体的吸收能力为界限,将1日龄犊牛视为非常特殊的犊牛,1日龄以后的犊牛视为正常犊牛。事实上,出生后一周内的犊牛不像其它日龄那么“正常”,非常容易罹患腹泻,犊牛自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犊牛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即没有定植抗性;(2)用于消化的酶和胃肠道分泌物的分泌,24小时后才能够发动起来。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物质逐渐增加。例如,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在1日龄最低,直到8日龄才能够增加至正常水平;(3)犊牛的肠道在1日龄末期关闭吸收初乳抗体的功能,第二天,犊牛免疫系统仍然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补体水平在前几日龄下降;犊牛完全成熟前,其它免疫应答也未充分发育,犊牛免疫系统成熟前,依赖初乳抗体提供的被动免疫对抗感染。从流行病学角度考虑,1~5日龄犊牛腹泻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引起,主要症状是水泻(即ETEC水泻,也偶见于6~8日龄)。如果牧场有预算制约,集约化养殖实践应该在流程设计和资源投入角度入手,集中有限的力量,给予5日龄内犊牛特殊照顾,例如:如果没有巴氏杀菌机器,就要选择最新鲜和最干净的牛奶饲喂新生犊牛。初乳饲喂是所有犊牛养殖的基础性工作,但仅仅良好的初乳管理实践不能保证犊牛不腹泻,暴露于病原体的程度超过犊牛免疫能力时,犊牛即患病,所以,常乳或代乳品在细菌学意义上的洁净程度也很重要。良好的巴氏杀菌与饲喂流程管理,对5日龄以内犊牛来说,和良好的初乳饲喂流程一样重要。管理小日龄犊牛,牧场服务人员需要把这种复杂的解释转化成简单的、易于被传播和接受的口号:“预防腹泻,不喂初乳不行,但初乳不是万金油”。为方便理解,举例说明:实验室条件下,干燥的环境、可供人直接饮用的净水、巴杀奶可以保证从未吃过初乳的犊牛不发生腹泻;成功进行被动免疫转移的犊牛,摄入足量的产肠毒型大肠杆菌也会发生水泻。
牛奶的巴氏杀菌饲喂给犊牛的常乳都应该经过巴杀处理。牧场级的巴氏杀菌机没有牛奶均质机,细菌可借助凝块、乳脂层等物质逃避巴杀,牛奶巴杀温度须提高至75~80℃,0.5~1小时。巴杀机使用过后,整个机器,尤其是关节部位,需要用碱液彻底清洗干净。另外,即使有巴杀流程,也要废弃乳房炎奶——乳房炎奶营养成分不足,还可能存在巨量的重要病原体躲在乳脂或凝块中逃避巴杀。
抗生素预防使用讨论抗生素预防犊牛腹泻是错误的,事实上,除了手术前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和运输前后预防性注射抗生素防止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很少有证据能够表明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牛的其它方面的细菌感染。基于牧场生产而非严格控制条件的研究,统计数字往往具有误导性,因为诱因可能在单纯的统计过程中发生多次变化,经验性地饲喂土霉素或其它抗生素,并没有研究证据和历经充分审视的事实支撑。宿主-病原体-药物,这个化疗三角放在菌群情况更为复杂的肠道环境中,变量可能会变得极其复杂,产生的作用需要根据具体的药物、不同条件下的动物来做细分以后才能确定,也可能根本产生不了一致性好的结果。抗生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是不可再生资源,让大量抗生素通过群饲进入肠道,高强度接触复杂的菌群,会冲击牧场的耐药性管理。犊牛腹泻的其它预防方案是无法取代,抗生素预防耐药风险极高,而收益却很不确定。有必要使用抗生素时,需选择静脉或肌肉注射给予有效的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
KPI(关键绩效指标)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