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FotoshopTofs/CC0
如果一个人类身上所有的微生物同时消失,会发生什么?
知友:聂三(+赞同,中南大学内科学博士在读)
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首先从接受该处理的年龄段来。
如果是新生儿阶段,突然消灭人体内外所有微生物,可能导致大量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分子释放,这些分子的剂量足以引起免疫反应,导致炎症损伤反应,但是大多数能恢复。
而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训练和大脑神经发育密切相关。这种清除全部细菌的婴儿如果在正常环境下抚育仍然能够重新通过饮食玩耍等行为获得新的微生物群落,不影响健康(此种情况将另做讨论)。
先重点解释如果长期隔离在无菌环境下抚育,可能引起大脑发育迟滞,免疫缺陷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哮喘、炎症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发生,免疫力低下,但是在无菌环境下自然没有太大感染风险。
短期的预测模型其实可以参考实验室无菌鼠的饲养,在无菌环境下除菌小鼠仍能正常存活,没有显而易见的异常,仍能依靠富有生命力的本身细胞生长发育一段时间。
但是缺乏了细菌的陪伴,很快就变得潜力不足,免疫系统是缺陷的,不善于应对各种病原的攻击,智力系统也可能存在相似问题,出现生长和智力发展的停滞,不能突破人体本身DNA发育的天花板。
长期模型的预测目前还没有见到类似动物试验,所以并不清楚人类在长期无菌环境下的生长发育倾向,显然那将是非常艰难和残忍的。
第二,如果是发生在儿童青少年阶段。
众所周知,儿童青少年阶段我们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基本成型,属于塑造成熟阶段,这时候如果人体微生物组消失,又在人为无菌环境下成长,可能带来的问题是性格发展障碍,导致孤独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发病增加。
免疫系统受到的训练不够导致免疫力低下,对抗外界的能力极其幼稚,如果被病原菌感染将引起致命感染。
另外,因为幼稚化的免疫系统亦可以发生内部瓦解,导致哮喘、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肠道内细菌产生的生长激素、神经递质、短链脂肪酸等物质不足,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异常,抑郁样人格,孤独症,精神分裂。
肠上皮失去细菌及其产物滋养引起肠炎,慢性腹泻进而引发营养不良,消化吸收障碍导致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系列问题。预期寿命不会太长(30~40岁),因为这些都可以在数年内即发展成致命的危害。
第三,成年人及老年阶段。
患者基本具备完备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网络,但是这个时候微生物的清除及无菌环境,仍然能够造成肠道内细菌产生的生长激素、神经递质、短链脂肪酸等物质不足,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异常;
精神行为异常,阿尔兹海默症,器官衰老加速,肠炎,慢性腹泻引起营养不良,消化吸收障碍导致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系列问题。
接下来,我们讨论当菌群清除后,我们重新在正常生活环境下重建菌群的策略。
我们人体内大部分细菌继承自我们母体,即生育我们的母亲,天然带着母亲的标记,比如母亲肥胖我也很可能肥胖,母亲吃辣我们也能吃辣,母亲的气味会出现在我们身上。
母亲的菌群来自乳汁,皮肤表面,喂饭时的口腔菌种等。
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健康成人的乳汁,与他共同生活来帮助我们重建菌群,最好这个人还与我们共享共同的祖先,出生地,宗教和习惯等,这样能保证我们获得最安全最适合于我们个人发展的菌群结构。
人类是不断进化的,一个湖南人和一个伦敦人显然存在不同的细菌群落,虽然有所不同,却是受到生活环境,气候,饮食,社会风气等综合影响一代代传递下来的。
所以,这时候,父母是我们重建菌群的第一理想选择,其次是兄妹和族人,再次是同村落同城市的人,最后才是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健康成人。
除了选择我们能够接触到的良好的细菌,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保证环境的卫生,饮食的消毒,进食酸奶喝益生菌等制品,补充蔬菜水果等,这些都有益于对人体有利的细菌生长。
研究表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酪酸梭菌,屎肠球菌,罗斯氏菌,布拉氏酵母菌,嗜热链球菌等数量众多的细菌都是对人体有益的。
但是也需要意识到,人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系统,一些所谓的(so-called)有害细菌其实对于维持稳定的微生态至关重要,所以这些所谓的有害的大肠杆菌、弧菌、白色念珠菌、病毒、噬菌体也发挥着重要的维持平衡和刺激免疫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作用。
戳「阅读原文」查看剩下的5个回答
知乎新知青年大会(盐Club)主题展征集启动
昨晚过后,华为坐稳了目前手机摄影的头把交椅
苹果开了一场没有任何硬件的发布会
手机边充电边玩,对电池有什么损害吗?
有个黏人的对象怎么办?
情侣「黏度」控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