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胃痛是以胃脘部邻近心窝处发生以疼痛为主症的疾患。常伴有呕吐、泛酸、嗳气等症状。包括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病。胃痛的常见病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二是由于脾胃虚寒,胃失和降所致。故临床可分肝气犯胃、脾胃虚寒两种主要证候类型。以“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为正治之法,亦常从证因不同而变通治法。
1.饮食宜清淡,可进稀粥、烂面、蛋羹等易消化食物。
2.禁食腐味、不鲜及不洁食物,亦不宜食用粗纤维、刺激性强之食品。
3.对脾胃虚寒者,宜服用温中散寒食品,在膳食中适量服用生姜、干姜、葱白等
具温通的食物。忌进生冷及产气食品,如冷饮、红薯、土豆、芋头等。
1.肝气犯胃证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攻痛连胁,按之较舒,嗳气泛酸,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沉弦。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
药膳配方:胡萝卜炒陈皮瘦肉丝。
原料:胡萝卜g,陈皮10g,猪瘦肉g,植物油、细盐、黄酒、香葱适量。
做法:胡萝卜切成细丝,猪肉切丝后加盐、黄酒拌匀,陈皮浸泡至软切丝。先炒胡萝卜至八成熟后出锅,再用油炒肉丝、陈皮丝3分钟,加入胡萝卜丝、少许盐、黄酒同炒至香,添水焖烧7~8分钟,撒入香葱即成。
2.脾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象虚软。
治疗原则:温脾健胃。
药膳配方:桂花莲子羹。
原料:桂花3g(糖腌),莲子50g,红糖1匙。
做法:莲子用开水泡胀,剥皮去心。加水适量以小火慢炖约2小时,至莲子酥烂,汤糊成羹,再加入桂花、红糖煮约5分钟。可做早点或点心吃。
腹痛
腹痛是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范围内发生的疼痛而言。腹痛的病因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素体阳虚,其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络脉痹阻,不通则痛。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四类。腹痛的治疗多以通为原则。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实证腹痛,重在祛邪疏导;虚寒腹痛,宜温补阳气。
1.膳食原则以细、软、烂、嫩为宜。
2.寒痛、虚痛患者宜服温中散寒食物,在药膳中适量服用干姜、小茴香、荔枝核等具有“温通”性质的食物,禁忌生冷及产气食品,如冰水、土豆、红薯、芋头等。
3.禁食腐味变质的食物,也不宜服用粗纤维、刺激性强之食品,忌饮浓茶、酒等饮料。
1.寒积腹痛
临床表现:腹痛急暴,得温则减,口不渴,小便清利,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药膳配方:木香姜糖羹。
原料:广木香10g,干姜10g,藕粉10g,红糖适量。
做法:广木香与干姜煎水,冲藕粉搅匀,再加入红糖适量,调成羹状,顿服。
2.热结腹痛
临床表现:腹痛拒按,胀满不舒,大便秘结,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疗原则:清热攻下。
药膳配方:蕹菜汤。
原料:蕹菜(空心菜)g,食盐适量。
做法:蕹菜煮汤,放入食盐即可。佐餐、单食均可。
3.虚寒腹痛
临床表现: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畏冷,痛时喜按,饥饿及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脉象沉细。
治疗原则: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药膳配方:豆蔻馒头。
原料:白豆蔻15g,面粉0酵面50g。
做法:白豆蔻研细末。面粉加水发面,揉匀成团,待发好后,适时加入碱水适量,撒入白豆蔻粉末,用力揉面,直至碱、药粉均匀后,做成馒头蒸熟。可做早餐主食。
4.食积腹痛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得嗳气则胀闷减,便秘或腹泻,舌苔腻,脉滑。
治疗原则:清食和中,下气止痛。
药膳配方:砂仁鸡金酒。
原料:砂仁30g,鸡内金30g,白酒g。
做法:将砂仁捣碎,同鸡内金合一处,以干净纱布包,加白酒g,泡7天,饭后酌量饮。
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经常便而不畅的疾患。包括西医学中功能性便秘。便秘的产生,总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亦与脾、胃、肝、肾密切相关。便秘一病,可概括为虚实两类,实者,多系燥热与气滞(即热秘、气秘);虚者,有气虚、血虚、阳虚(冷秘)之别。便秘的治疗虽以通下为原则,但决非单纯用泻下药。实秘当以清热润肠、顺气导滞为治,虚秘则当以益气养血、温通开结为法。
1.本病以肠道津亏、传导无力或气机郁滞为病理特点,故宜食清淡滑润之品,如蔬菜、水果、豆浆、麻油等。少食甘腻之品,以防滞中腻膈、助热伤津加重病情。
2.药膳结构要合理,应适当增加润肠食物,如植物油类、核桃仁、松子仁、芝麻等,以及含粗纤维食物,如粗粮、麦麸食品、豆类、芹菜、韭菜等,以增加肠道的蠕动功能。并可多食产气食品,如土豆、萝卜等,亦可奏利便之效。
3.排便不畅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但切不可单食泻下之品以通为快,应辨证用药。
1.实热秘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赤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原则:泄热通便。
药膳配方:番泻鸡蛋汤。
原料:番泻叶5~10g,鸡蛋1个,菠菜少许,食盐、味精适量。
做法:鸡蛋搅入碗中搅散备用。番泻叶水煎,人鸡蛋,加菠菜、食盐、味精,煮沸即成。
2.气滞秘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嗳气频作,胸胁胀满,少纳呆,或腹痛、烦热、口干,舌淡红,苔薄腻,脘腹痞闷,食脉弦。
治疗原则:顺气行滞。
药膳配方:香参炖大肠。
原料:木香1g,降香5g,海参10g,猪大肠1具,盐、青油、葱、姜、味精适量。
做法:将海参泡发,洗净切片,木香装入砂布袋中。锅内加水适量,姜,煮至肠将熟时,放海参、药袋,盐、酱油,稍煮即成。
3.气虚秘
临床表现: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于排出,挣则汗出气短,便后乏力尤甚,面色眺白,神疲气怯,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淡嫩,苔白,脉虚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润肠。
药膳配方:黄芪苏麻粥。
原料:黄芪1g,紫苏子50g,火麻仁50g,粳米g。
做法:将黄芪、苏子、火麻仁洗净,烘干,打成细末,倒入mL温水,用力搅匀,待粗粒下沉时,取下层药汁备用。洗净粳米,以药汁煮粥。
4.血虚秘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健忘,舌淡,脉涩,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血,滋阴,润燥。
药膳配方:柏子仁炖猪心。
原料:柏子仁15g,猪心1个,酱油适量。
做法:将柏子仁放入猪心内,隔水炖熟,切片,加酱油少许即可食之。
5.阳虚秘
临床表现:大便艰涩,便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青白,四肢不温,喜热畏寒,腹中冷痛,或腰脊冷重。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疗原则:温阳通便。
药膳配方:苁蓉羊肾粥。
原料:肉苁蓉30g,羊肾1对,葱、姜、酱油、味精、香油各少许,淀粉适量。
做法:羊肾切开,剔去筋膜,洗净细切。用酱油、淀粉拌匀备用。锅内加水适量下苁蓉,药熬20分钟,去渣留汁。再下羊肾入锅同煮至熟,放葱、姜、盐、味精、香油,搅匀即成。
黄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疾患。其中目黄为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包括西医学的急性传染性肝炎、胆道疾患、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黄疸病因为外感温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继发他病之后。病机关键在于“湿”,湿邪外侵,或自內生,壅阻中焦,脾失健运,肝胆失泄,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辨证以阴阳为纲,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使邪有出路为基本原则,常采用清热化湿、温化寒湿、活血理气诸法。
1.黄疽病虽无特效疗法,但饮食与营养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措施。总的原则是食物应新鲜,富于营养,容易消化吸收,少食多餐。
2.黄疸病的病因多与湿邪有关,为使湿邪有出路,则需通利小便,因此适当补充液体十分重要。一般每天可口服液体1~20mL,以便通过小便排泄来加速血胆红素和毒素的排除。
3.黄疽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而糖、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的代谢都要通过肝来完成。当发生黄疸时上述物质的代谢均受影响,所以通过膳药摄入适当的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是必要的。
4.忌饮酒。酒性温热,味苦、辛、甘,有毒,肝体阴用阳,性喜柔润。嗜饮酒浆则助湿生热,燔灼肝阴。而黄疸患者肝实质已有损害,肝功能已有变化,影响了对乙醇的解毒功能,若再饮酒,必然加重肝脏破坏,恶化病情,故黄疽患者必须忌酒。
1.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目黄身黄,黄色鲜明,纳呆厌油,恶心欲呕,口苦或黏,肢体沉重,周身乏力,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缓。
治疗原则:清热化湿,解毒凉血。
药膳配方:荸荠汤
原料:荸荠g。
做法:将荸荠洗净,削皮,切片或切块,用水煮熟,吃荸荠,喝汤,可分数次食用。
2.寒湿阻滞证
临床表现:目黄身黄,黄色晦暗,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喜热饮食,脘痞腹胀,得热稍缓,四肢不温,畏寒喜暖,四肢困重,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缓。
治疗原则:温化寒湿。
药膳配方:桂苓粥。
原料:桂心3g,茯苓30g,大米50g。
做法:先用水煮桂心、茯苓取汁,去渣,用汁煮米做粥,晨起做早餐用。
3.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目黄身黄,面色晦滞,胁肋胀满,走窜疼痛,得嗳气、矢气后稍能缓解,或肝脾肿大,刺痛不移,按之痛甚,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可见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涩。
治疗原则:理气活血。
药膳配方:山楂甲鱼汤。
原料:甲鱼一只(约,去头、肠,不去甲),生山植30g。
做法:将甲鱼与生山楂共煮至肉烂熟,去山楂,食用饮汤,每周1次。
中医药膳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