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至少有80﹪的宝妈们都了解捏背这个治疗手法,可以说已经家喻户晓了,而她们也模仿的有模有样如出一辙。那么为啥还会有很多家长很疑惑的问我们,“捏背真的有网上说的那么有疗效?”我的回答并不是肯定的,因为我不能误导宝妈们用正确的手法继续做错误的治疗。
为什么捏背没效果反而有时会加重?
现在我明确的告知宝妈们,别再盲目的相信网络,我们所做的每一项治疗都是个体化的,都是通过严格的辩证得来的,而网上所说的也只是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病症有疗效,而不是普遍的,必须要有正确的辩证思路所做治疗才会有效。如果没有正确的辩证反而会适得其反。
为何捏背,捏背的作用是什么?
如今捏背如此深受欢迎是因为它的确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捏背所选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督脉主一身之阳气,而小儿为稚阴未长,稚阳未充,长时间提捏背部可调节阴阳平衡。而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绝大部分在分布在背部,人体五脏六腑之俞穴均在背部,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长期捏背可调节五脏六腑之功能,促进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转化,从而提高免疫力。
捏背可以治疗那些疾病?
捏背要求个体化,不能盲目跟从,补泻手法均应通过孩子的症状、体质、舌苔、大便、饮食等诸多体征进行选择。
1.正常情况下的捏背首先应该看舌苔与大便即可选择补泻手法,例如:舌苔薄白,大便正常,体瘦纳呆易外感者应选补法,捏背从下(尾骨旁开)往上(大椎旁开)提捏,亦可在相应俞穴重点提捏可达到良好的疗效。大便平日干结,饮食时好时坏,舌苔白/黄厚,捏背应从上(大椎旁开)往下(尾骨旁开)提捏,亦可在相应俞穴重点提捏,另注意饮食要清淡,忌肥甘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既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2.下面是常见病理状态下的捏背,以下治疗手法在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前提之下再配合以下相应治疗。
(1)例如发热患儿:不论虚实都应泻法,捏背应从上(大椎旁开)往下(尾骨旁开)提捏,亦可在相应俞穴重点提捏。
(2)例如腹泻患儿:积食引起的腹泻(如舌苔白厚,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用泻法。外邪入侵,饮食不洁后引起的腹泻(如大便稀有粘液、血丝伴有腹痛)用补法。
(3)例如外感初期:稍咳,流清涕,打喷嚏等症状时应用补法。
总之捏背不仅可以提高免疫力,还可以治疗很多小儿常见病。但这些良好的疗效是建立在灵活的辩证基础之上的。
捏背的禁忌
1.重大手术后或太过虚弱者不宜捏背。
2.三个月以下孩子不宜捏背。
3.背部有外伤、骨折、破溃等者不宜捏背。
下面分享案例一则
患者李某女4岁10个月
患者外感数日,西药治疗不彻,偶有咳嗽夜间及晨起明显,有痰不易咳出。夜睡不安一月余,夜梦较多,被惊醒后情绪不稳,夜睡翻身频繁,偶有腹痛。饮食不节,消化不良。面色暗黄体瘦,背部肌肉较松弛无弹性。舌苔黄厚。大便先干后稀。
辩证:中焦积滞,肺气不利治:宣肺和胃
中药:3剂治疗:理疗5次脐贴(安神)2次
治疗思路:第一日消积导滞,宣肺止咳。
手法:重点推脾胃、肺与大肠经,以泻为主,时长40分钟左右,第二日舌苔由黄转白,大便较前通畅,继续以上治疗思路,第四日舌苔薄白,大便正常,咳嗽止,睡眠渐好,夜梦减少。第四日治疗思路:补脾健胃,安神为主。手法:以补为主,重点推脾胃经,心与小肠经。时长40分钟左右,并配合耳穴治疗,耳穴选穴(神门、耳尖、心、脾胃)。一个疗程后回防效果明显。建议继续做1到2个疗程的巩固治疗。
主治医师:孙文朝
治疗人:金建莉杨亚丽
?戳原文,更有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