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慢煮生活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江苏高邮人,也是沈从文的得意门生。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从小研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又喜绘画,颇具特色。他对戏剧也有深入钻研,曾经参与创作现代京剧《沙家浜》。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却能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创造了积极乐观、宁静诗意的文学人生。

《慢煮生活》是汪曾祺的散文精选集,里面收录了他不同时期的38篇文章,从自然界的一花一叶,到生活中的一茶一饭都有涉及,反映了作者对世事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潇洒乐天的生活态度。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用他的文字娓娓道出他的诗意生活,细读他的文字,你也能品尝出生活的慢煮滋味。

这是一本充满趣味的散文集,作者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著名作家、生活家汪曾祺。新世相读书会之前曾解读过他的小说代表作《受戒》。

汪曾祺曾说过:“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慢煮生活》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在这本书里,精选了汪曾祺的《五味》《人间草木》《昆明的雨》《猫》等38篇散文,从自然界的一花一叶,到生活中的一茶一饭都有涉及,反映了作者对世事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潇洒乐天的生活态度。著名影评人史航曾评价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是一位举人,祖父曾经在晚清时考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读。祖父学问很好,写得一手好文章,还颇有点诗人气质,他从小亲自教授汪曾祺读书,所以汪曾祺的古文底子很好。而汪曾祺的父亲更是多才多艺,他不光是个画家,还会刻图章,会摆弄各种乐器,汪曾祺耳濡目染,也多少学了一点。最难得的是,虽然生活在传统大家庭里,但汪曾祺的父亲并不讲究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而是把儿子当朋友看待:喝酒时给儿子也倒上一杯,抽烟时给儿子也分上一支,而且还先给儿子点火。汪曾祺十七岁初恋时写情书,他父亲竟然在一边帮着出谋划策。这样宽松开明的成长环境对汪曾祺影响很大,他从小就眼界开阔,兴趣广泛,喜欢欣赏和发现各种生活里的美。

长大后,汪曾祺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坛有名的全能才子:他能写诗能作文,会画画善书法。年轻时喜欢唱戏,从梅派的青衣唱到余派的老生,唱什么像什么。后来到北京京剧团工作,又成了专业编剧,代表作就是现代京剧《沙家浜》。这出戏里面的经典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人一走,茶就凉”等等,都出自汪曾祺之手。

但汪曾祺最为人称道的,还不是戏剧,而是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他自己曾经说过:“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的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更不刻意使用什么技巧,只是用非常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他所观察到的生活的美和趣味。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读一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像大热天喝上一碗清凉茶,很能治愈我们内心的焦躁。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讲讲《慢煮生活》这本书,感受一下汪曾祺不温不火,却别有滋味的生活态度。我们将会分成三个方面来讲,分别是汪曾祺谈他自己的人生态度,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他最心爱的美食。

第一个方面

我们先从第一个方面讲起:汪曾祺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呢?或许可以总结为八个字——顺其自然、知足常乐。

生活里,我们祝福朋友的时候,总喜欢来一句“万事如意”,这句话的寓意固然美好,但世间万事,哪里会真的都如我们的心意呢?面对逆境,有的人会诅咒抱怨甚至一蹶不振,有的人则淡然处之。汪曾祺就属于后者。他有句话说得好,“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慢煮生活》这本书里收录了一篇文章,叫做《旧病杂忆》,是汪曾祺专门写来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得过的病的。他曾经比很多人都吃过更多病痛的苦,但在他笔下,苦也有苦的趣味,苦中照样可以做乐。他乐呵呵地回忆到:在他很小的时候,脖子上生了一个“对口”,“面对”的“对”,“口舌”的“口”,所谓对口就是长在脖子后面,第三节颈椎处的恶疮,因为正对着嘴而得名。这种病很厉害,搞不好就会把脖子烂透,治疗起来也非常痛苦。可汪曾祺愣是连麻药都没打,含着父亲给的一颗蜜枣就做完了手术。完后再吃了一颗蜜枣,他就跟着父亲回了家,连哼都没哼一声。那两颗蜜枣,他记得可比手术的痛苦牢多了。

上小学后,汪曾祺每年都会生疟疾,一直到高中,他都始终没有摆脱这种疾病。疟疾发作起来,先是觉得透心凉,然后就是浑身发烫,还伴有剧烈的头痛,直到把人折腾得大汗淋漓、内衣湿透才算熬过去。放一般人身上,每年都要遭一趟这个罪,肯定会觉得自己特倒霉,怎么就摊上这个毛病了!可汪曾祺却没怎么抱怨过,反而,他在书里写道:“这病到桃子一上市的时候,就快来了,等着吧。”彷佛在他眼里,痛苦的“疟疾”就像是每年应季的春桃一样,是一个非常规律的老朋友,而他应时以待就好。

后来,汪曾祺身体好一点了,但又添了别的病。这病你可能也很熟悉,那就是牙疼。俗话说得好,“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每一个被牙疼折磨过的人,都忘不了那种针扎一般无休止的折磨。汪曾祺从大学时期牙口就不太好,再加上长期抽烟喝酒,牙龈经常发炎肿痛。不过汪曾祺却说,自己每次牙疼的时候都会在心里暗暗较劲:“我倒看你能疼出一朵什么花来!”就算腮帮子肿得老高,他也照样谈笑风生。

不过,气度再洒脱也不能阻止牙齿离他而去。文革时汪曾祺在剧团工作,某天正要走出大门,刚巧有个冒失鬼看也不看就一脚踢开大门,结果门咣一下甩在汪曾祺脸上,震掉了四颗门牙。这事儿放我们身上,怎么也得大怒一场,但你猜汪曾祺怎么着,他说掉了四颗牙竟然没流一滴血,可见自己这牙已经糟烂到什么地步,掉就掉了吧。

后来他又去镶假牙。大夫看了他的情况,建议他直接镶满口。他用了一周时间,分三次拔光了硕果仅存的十一颗牙,又大刀阔斧地削平了牙床骨,从拔牙到装上假牙,一共俩礼拜,堪称神速。一般人戴了假牙以后,难免会觉得别扭,就来回来去地重新调整,甚至还有人因为难受放弃戴假牙。可汪曾祺却认为,假牙不可能一上来就合适,只能慢慢磨合,等牙床和假牙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就从戴假牙这件事儿里,他还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凡事都得如此,要能适应、习惯。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消极,但如果你了解更多汪曾祺的个人经历,就会发现他这并不是消极,而是在人生的苦难面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在风风雨雨面前保持心态平和的一种自然选择。

汪曾祺曾说过,“中国的各种运动,我是一个全过程。”的确如此,从年到年这三十年间,汪曾祺虽然没有主动参与政治,却不断被卷入漩涡。一会儿被打成右派,一会儿又被突然解放,一会儿进牛棚,一会儿又被拉出来写样板戏……这样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经历,如果没有点儿过硬的心理素质,恐怕很难承受下来。

这就是《慢煮生活》这本书涉及的第一个方面,我们讲了汪曾祺乐观豁达、顺应自然的心态,支撑他有惊无险地走过了疾病和动乱年代。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第二个方面,汪曾祺笔下那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

第二个方面

《慢煮生活》这本书里写人的文章不少,当事人大致有三类:一类是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的市井小民;另一类是有一点传奇色彩的小人物;最后一类是令人敬仰的大学者。我们挨个来看看这三类人的故事。

汪曾祺自己是个顺天知命的乐观主义者,他笔下,也描写了很多这样的普通人:安守本分,但恬淡幸福。

比如说,一对养蜂的夫妻,生活极其简单,哪里的花开了,就带着家当到哪里去放蜂采蜜,现采现卖,虽然四处漂泊,但他们对生活没有什么抱怨,十分满足。还有一对老夫妻,经常一边散步一边捡枸杞玩,汪曾祺觉得他们甘于淡泊,在寻常生活里寻找专属于自己的乐趣,这样很好。

另外有一位七十八岁高龄的老人,汪曾祺称他为“活庄子”。他独居在闹市,眼睛里没有一点浑浊,反倒保留着孩童般的天真。他没有名姓,大概汪曾祺也没有特意问过;有一儿一女,日子都过得不错,但他却不愿意跟他们在一起生活,因为觉得太乱。

老人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早上都会把住处打扫得干干净净,先扫自己的小屋,再扫门前的人行道;不种花不养鸟不遛弯,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门前的马扎上,抱着膝盖看街上的人来人往,偶尔跟人搭个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早点永远是干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自己擀的面条。

其实这个老人一辈子经历了很多大事,但无论多么重大的变革都好像与他无关,更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在这个“闲民”身上,汪曾祺似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存状态:平平静静,清心寡欲;淡泊无为,天真自然。

当然,汪曾祺也会结识一些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把这些人也写到了自己的散文里。比如说在他的老家高邮,有一个叫靳(jin)德斋的世外高手。这个人身手了得,江湖上曾有传言说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外地有人对此表示不服气,曾特意过来找靳德斋比试。刚巧靳德斋出去买东西不在家,这人就在巷子口一家茶馆等他。不一会儿,就看见靳德斋正往回走,只见他一手端着满满一碗酱油,另一手满满一碗醋,健步如飞,但手中的酱油和醋却一滴也没有洒出来,足见内功深厚。外地人看得目瞪口呆,比武的事情就此作罢。

汪曾祺还写过两个他西南联大时期的同学。这两位非常特立独行,当时日军经常对西南联大所在的昆明发动空袭,人们三不五时就得跑警报。但整个西南联大,有俩人压根就没跑过警报。一个是姓罗的女同学,每次警报一响,别人都往出跑,她却跑到热水房去洗头,因为没人了,热水就可以敞开用;还有一个不跑的是姓郑的男同学,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上去煮莲子,等警报解除了,莲子也煮好了。有一次日军轰炸西南联大,这位郑老兄就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还依然在锅炉上气定神闲地搅合着他那一茶缸冰糖莲子,没被炸死,也算是福大命大了。

汪曾祺写这一类传奇人物写得妙趣横生。但他写大人物也不落俗套。

比如他的老师,大作家沈从文。这本书里收录了汪曾祺写给恩师的悼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他花了很多笔墨写自己眼中的沈从文,写到了一些很少听闻的细节。比如说,晚年的沈从文致力于研究文物,特别是古代的服饰。汪曾祺回忆到,沈从文最欣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件薄如蝉翼的纱衣,一说起这件衣服的来历就激动:那上面刺绣用的金线,根据工艺推断应该是盲人用一把刀,全凭手感在金箔上切割出来的。每次说起这些来,沈从文都如数家珍,直到老,他依然是那个对自己热爱的事物一腔热诚的赤子。

汪曾祺也是这样,他对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倾注了感情,无论是沈从文这样的大师,还是街头偶遇的一个无名老人,汪曾祺对他喜欢的人和事,也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是《慢煮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

最后,我们来讲讲本书的第三个方面,汪曾祺笔下心爱的美食。

从古到今,很多著名文人学者,都同时是美食家。苏东坡、袁枚、梁实秋等等文学大家,都写过很多与美食有关的文章。汪曾祺也是如此,他散文中很大一块就是谈吃,写法也独树一帜。在他笔下,食物往往不单纯是食物,总是与某个事件、某段回忆有关。每样食物里,都蕴含着生活的感悟。

汪曾祺曾专门写过一篇《故乡的食物》,仔细讲述了他小时候常吃的一些东西。其中有一样叫做炒米。在汪曾祺的记忆里,炒米是跟过年联系在一起的。每年冬至以后,就会有人背着一整套工具,走街串巷地来做炒米。汪曾祺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dagrave;n)糯米,差不多有一百斤。这一次就炒出了够吃一年的量,在来不及做饭的时候,泡一碗炒米就能代替早晚餐。

汪曾祺还回忆他小时候常吃的另一种东西叫“焦屑”,就是烧糊的锅巴磨成的碎末。在高邮,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会吃米饭,锅巴也很常见。人们就用小火把锅巴烘干,烘成略微焦糊的样子,然后存着,等攒够一定数量,就用小石磨磨碎保存起来。吃的时候,抓一把碎末用开水一冲,就能充饥了。焦屑伴随了汪曾祺整个童年时光,可以说是他内心深处的味蕾记忆。

另外还有一样味蕾记忆,就是高邮鸭蛋。汪曾祺毫不吝惜对故乡鸭蛋的赞美。他说自己走过许多地方,吃的鸭蛋也不少,但其他地方的跟自己家乡的完全不能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咸鸭蛋的蛋白吃起来都会发干、发粉,而高邮咸鸭蛋却质地细腻、蛋白柔嫩,“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高邮人吃鸭蛋也比较豪放,不会从中间切开,而是敲破蛋壳空头的那边,直接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蛋黄里的红油就吱一下冒出来了。甚至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

除了故乡的食物,汪曾祺长大后走南闯北,也品尝了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北京的豆汁儿,山西的陈醋,内蒙的手把肉,昆明的汽锅鸡……他都爱吃,都如数家珍。

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汪曾祺不仅到处体验各种美食,还会亲自下厨。虽然他在书里记录的大都以家常小菜为主,但做法却很讲究。就拿拌菠菜这道凉菜来说,汪曾祺说,要想做的好吃,得先挑不太老也不太嫩的“中年菠菜”,洗净、去根之后,放在开水锅里焯至八成熟,再捞出来过凉水,为的是让菠菜保持碧绿的颜色。接下来要加一点盐,把菠菜剁成泥,挤掉菜汁,再用手把菠菜泥堆成宝塔状,这道菜的基本造型就完成了。然后再做上面的浇头:先把海米泡发,在等待的过程里把香干切成米粒大小,再辅以姜末和青蒜末,用手把这些配料捏紧,堆在菠菜泥上。最后,等这道菜上桌,撒上精心准备的调味品:把用上好的酱油、香醋、小磨香油及少许味精调好的调料,轻轻自菠菜塔顶部淋下,将宝塔推倒,拌匀。这样做凉拌菠菜,不仅外形美观,吃起来也鲜香可口。

汪曾祺还有一道得意的自创菜,叫“塞馅回锅油条”。做法是:先把油条切成长度均匀的小段,里头掏空;然后把肉馅剁成泥,加入细碎的葱花和少量榨菜拌匀,再把肉馅塞到油条里,放到油锅里重新炸一遍。汪曾祺说,这道菜“嚼之酥脆,真可生动十里”,他经常做来招待朋友。

汪曾祺很喜欢做菜,也愿意在家里招待客人。他认为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时间长了,他还琢磨出了一套专门待客用的快手菜谱。除了刚才提到的凉拌菠菜和塞馅回锅油条以外,这个菜谱里还有拌萝卜丝、嫩玉米炒瘦肉、芝麻酱拌腰片、拌里脊片等等,有荤有素,既好看又好吃。

对汪曾祺来说,做菜不光是一项生活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说自己最爱逛菜市场,觉得在里面看看活鸡活鸭,鲜鱼鲜菜,能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在买菜、做饭的过程中,汪曾祺将平凡琐碎的日常升华到了一种充满乐趣的生命体验。他以一种悠闲从容的心境沉浸其中,以文人的优雅情调,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也讲述得温情动人。这大概也是汪曾祺散文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任何时候,读他的文章,我们都能体会到对生活满满的爱。

说到这儿,今天这本《慢煮生活》就聊得差不多了。

总结一下:

这本书是汪曾祺的散文集,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态度。

汪曾祺认为,人活着就要顺应天命,就像水一样,要婉转变通,才能从容应对人世间各种悲喜和起落。这种心态支撑着他度过了人生中许多艰难时刻,无论是身体上的病痛还是社会的动荡,他都坦然应对。

在这本书里,汪曾祺还写到了很多人物。其中既有宁静淡泊的普通人,也有充满传奇色彩的俗世奇人,还有与他有过交往的文化名人。对这些人,汪曾祺的笔墨不偏不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精彩。

像很多大作家一样,汪曾祺也是一个美食专家。他笔下的食物往往与一段回忆有关,因此读起来很有内涵。他不仅爱吃、会吃,最难得的还会做,他把做菜看成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享受,把平凡的日子过出了满满的乐趣,过出了诗意。

1.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读一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像大热天喝上一碗清凉茶,很能治愈我们内心的焦躁。

2.汪曾祺乐观豁达、顺应自然的心态,支撑他有惊无险地走过了疾病和动乱年代。

3.汪曾祺对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倾注了感情,无论是沈从文这样的大师,还是街头偶遇的一个无名老人,对他喜欢的人和事,汪曾祺永远抱有一颗赤子之心。

4.在汪曾祺笔下,食物往往不单纯是食物,总是与某个事件、某段回忆有关。每样食物里,都蕴含着生活的感悟。

5.对汪曾祺来说,做菜不光是一项生活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欣赏与分享,我们一起成长!

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fuxie.com/fxyw/5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