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强
在尾骨下端与肛门之间的中点凹陷处,伏卧取穴。
毫针针刺法。先令患儿取俯卧位或直接俯卧于家长双腿上,暴露尾骶部。取长强穴,常规消毒后,于尾骨端下缘,沿着尾骨与直肠之间缓慢进针,刺入5~8分左右,用小幅度的快速捻转手法,捻转刺激2分钟左右,不提插,即可出针,每日针刺1次。
婴幼儿腹泻,每日腹泻5~6次以上,甚则泄泻无度,泻下的粪便呈水样稀便。可伴有面包苍白、形体衰惫、不思饮食等。
祖国医学认为,婴幼儿为阴稚阳之休,多因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而致泄泻,所以泄泻病因多责之于脾胃。但久泻或久病之后,脾虚必及肾,肾阳伤则命火不足,不能温蒸中州之气,腐热水谷,以致完谷不化,水湿渗于大肠,泄泻频作,甚则日泻无度。
长强乃督脉之络穴,督脉统率全身之阳,针刺长强穴可振奋患儿的阳气,增强机体自身抗邪之功能,给予快速捻转刺激手法,可祛肠内之湿滞,使阳气得复,湿邪即去,泄泻当止。
(二)四缝
在手二、三、四、五指的掌面,当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取穴。
三棱针点刺放液法(半刺法),由家长坐卧,怀抱婴儿。取患儿双侧四缝穴,常规消毒后,取小三棱针或0.5寸毫针,半刺穴位,针后挤压穴位,或出黄白色液体或出血,并嘱针后禁饮食2小时,每日1次。
小儿热性泄泻。患儿泻下稀薄,便色深黄而臭,泛恶身热烦躁,掌心发热或汗出,指纹紫暗。
热性泄泻为婴幼儿泄泻中最常见者,朱丹溪《幼科全书》中说:“如泄泻黄稠,腹痛作热,面红口渴,此湿热也”。小儿泄泻一病虽责之于脾、大小肠等脏器,但热泻一型尤与肠腑关系密切,多因湿热之邪,留滞大肠,肠腑气机失调,腑气不通而成其患。
半刺法源于《灵枢·官针》,其特点为快速刺入,迅速出针,如拔毛状,刺得浅以取皮气与肺经相应,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采用四缝穴半刺法,可获通调肠腑气机,清泄湿热之效。“六腑以通为用”,湿热去则肠腑通,泄泻自止,也体现了“通因通用”的治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