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宝宝总是恹恹的,精神状态很差,早上不想起床,老是哈欠连连,
但身体其他情况都是正常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宝宝最近一段时间都有轻微的排便异常,以前几乎都是一天拉一次,现在要么三四天才拉一次,要么腹泻,一天拉三四次。而且大便好像总是黏黏糊糊的,不容易冲干净。
突然发现宝宝的舌头被黄黄的一层舌苔覆盖着,想用纱布给他擦擦都擦不掉,跟平时感觉不太一样,这是孩子生病的表现吗?
这些问题你家孩子也有吗?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有湿湿气从那来
湿气分内湿和外湿
春季霏霏,滋养万物生长,但这个季节雨水就增多了,衣服洗了很难晾干,
被子也是潮潮的,随着春季雨量的增大,湿气就来了,身上也感觉粘糊糊的。这种湿气,在中医上讲指的是“外湿”,一些外在因素所带来的湿气,比如气候太潮湿了,出门的时候淋雨了,或者是居住的地方比较潮湿等等。
内湿则是存在与身体里的病理产物
从食物和水里获取精微物质和津液,能够被正常运化的“水”变成津液,不能被运化的就变成了留滞在体内的湿气。
宝宝天生脾常不足,吃进去的食物和水,
都需要劈来运化吸收,如果出现不能被运化的情况,这样很容易在体内生湿邪。脾虚的孩子运化能力下降不能够完全运化吃进去的食物和水,就会出现“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这就是形成湿气和积食的根本原因。
导致脾虚不能运化喝水湿的原因:
1.喂养不当:吃得太好,口味太重;如果孩子贪吃,吃得多了,影响脾胃运化,脾胃运化不过来,堆积的食物就会形成积食,积食加重脾虚,脾虚又导致水湿,水湿又会困脾,一个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2.饮食习惯不好:爱吃生冷寒凉食物、高糖高热量食物、油炸食物,又不爱运动,就会让没消化的食物留在身体里变成湿,伤害脾胃。恰好脾又是运化水湿的,脾胃不好,湿排不出去,堆积在体内,长久以往就变成“内湿”。
3.运动量少:运动量少,不出汗,不利于水湿的排出。同时,脾主四肢肌肉,运动少导致胃肠排空慢,脾胃负荷增加,也会加重水湿。
宝宝湿不湿要怎么判断
体内有湿气的宝宝,通常有以下这几点,妈妈们可以多多观察一下自己的宝宝:
1.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
宝宝的新陈代谢会因为湿热的天气而加快,由于损耗大所以会造成宝宝疲倦无力。但如果早晨宝宝总是睡不醒的样子,起床之后仍然无精打采,疲劳感重,中医上讲这种状态是“湿气如裹”就像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舒服,懒洋洋的没什么精神头,这就说明宝宝体内的湿气过重。
2.看看宝宝的舌苔情况。
健康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干湿适中的。如果宝宝的舌头胖大,湿哒哒的,舌头两边有很多的齿痕,
就反映了宝宝脾胃虚弱,体内有湿气。如果宝宝的舌苔厚腻,又发黄,说明体内的湿气比较重了。
3.看宝宝的食欲
如果宝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现得食欲极差,这可能是宝宝体内的湿气在作怪。有的宝宝胃肠功能不佳,到了春季就会出现胃口不好,食欲减退的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因为湿气重,困住了脾胃,吃下去化不掉,宝宝就会没什么胃口,看到任何食物都觉得没有食欲,不想吃饭。
天热了,很多宝宝喜欢吃冷饮降温,过冷的食物会使消化道黏膜内的血管迅速收缩,对宝宝的胃肠功能造成影响,直接影响宝宝的食欲。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海鲜类食物容易增加人们体内的湿气,造成宝宝过敏。海鲜中含有的大量蛋白质也会让宝宝的胃肠难以消化,给宝宝的肠胃增加了不少负担。所以在湿热的季节,应该少给宝宝吃此类食物。
4.看看宝宝的大便情况
湿气重会影响宝宝胃肠道功能,使整个胃肠道功能都会减慢,变弱,消化能力减退,从而造成宝宝积食,便秘或腹泻。正常的便便是金黄色香蕉便,如果宝宝体内有湿气,便便的颜色通常会发青,溏软不成形。
如果宝宝的大便粘在马桶壁上不容易被冲走,
或者大便很难擦干净,需要用好几张厕纸,也说明宝宝体内有湿气。
宝宝体内的湿气如果长期不去除,不仅影响消化功能及精神状态,还会因为营养物质吸收摄入不足影响其智力发展。
如何为宝宝祛湿?
1、常通风多抽湿其实,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主要是由于外界的天气潮湿或因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湿邪入侵体内导致的。许多人起初可能是外湿,饮用了过多的凉茶,或食用了过多的生冷食物,伤了脾胃,导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滞自然就内生,于是外湿就变成了内湿。不要让宝宝长期呆在潮湿的地方,也尽量不要到外面潮湿的地方玩耍。湿气大、阴雨天时不要常开窗,但最好仍保持通风,室内多抽湿。特别是阴雨季节,尽量让室内保持干爽。这样对宝宝避免患上皮肤病是很有帮助的哦!另外,要注意帮宝宝保暖,不要受凉。2、多运动在所有的排湿方法中,运动出汗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一种。
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还可以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进而防止内生湿邪的产生。因为小孩喜欢跳来跳去,出汗机会多,对排湿作用大。同时,运动时身体微微汗出,还能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以免宝宝着凉。3、少吃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预防湿症要从生活习惯的改变开始,在饮食上:宝宝要少吃生冷食品(如冰激凌,冷饮)太甜,太油腻的食品,
可以多吃些温热的食物,减少湿病之源。要少吃虾、蟹等湿滞的海鲜。脾胃湿则容易引起过敏,湿困脾胃,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虾、蟹等湿滞的海鲜,此时应适当少吃,况且这些高蛋白食物难消化,过多进食也会增加脾胃负担。
4、艾叶泡脚中医擅长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艾叶散寒、祛湿、止痒,适合湿气重的宝宝,具体做法是:干艾叶用冷水煮沸,沸腾后待水变温后给宝宝洗澡或泡脚15-20分钟。
可连续泡3-5天(以后每星期1-2次即可),头天可多出点汗,后以微出汗则止。5、合理用红豆薏米粥来祛湿
我们都知道红豆薏米粥可以祛湿,但是在食材的选用上,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真正有祛湿消肿作用的,不是红豆,而是赤小豆;其次,薏米性寒,比较适合体内有湿热的情况。对于寒湿或者脾胃虚寒的人来说,生薏米会损伤脾阳,煮之前可以炒一下去其寒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健脾祛湿的功效。煎煮方法:赤小豆、炒薏米各10克,清洗干净后浸泡1小时;入锅加适量水,煮沸后转小火煮至软烂即可。孩子湿气过重,容易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和伤害,希望家长能选择一些有效的调理方法来帮助孩子去湿。
6,一些祛湿的推拿手法
补脾经
摩腹
捏脊
按揉足三里
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