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为权益法以出

股权投资按照计量方式分,一共分为三种①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②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③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任意两种组合,所以股权投资的转换一共有六种。

part1

本文只讲解难度最大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为权益法”。以出售股权造成,成本法转为权益法为例。

(下一篇文章将解读由其他投资方增资造成,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1、个别财务报表

关键点:剩余持股比例部分应视同取得投资时点即采用权益法核算,即对剩余持股比例投资追溯调整,将其调整到权益法核算的结果。

提示: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时,应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扣除已发放或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

2、合并财务报表

关键点:合并报表中剩余股权投资要重新计量,即视为将投资先全部售出,再将剩余部分按照公允价值回购。

以上两点关键点非常重要,对于理解后面例题中的分录具有极大的意义。

part2

例题:年1月1日甲以万取得乙60%股权,能对乙实施控制。投资当日乙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万,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乙实现净利润万,其他综合收益30万,宣告发放现金股利20万。年1月1日,甲以万出售20%股权,当日剩余40%股权公允价值万,甲对乙不再具有控制,而具有重大影响。甲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甲另有子公司丙,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假设不考虑其他影响,甲的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应进行的会计处理:

1、个别财务报表

(1)年1月1日购买60%股权,初始成本计量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由于甲能对乙实施控制,采用成本法核算

(2)年12月31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20万

借:应收股利20*60%=12

贷:投资收益12

(3)年1月1日,甲以万出售20%股权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20%/60%=

投资收益90

注意:甲出售20%股权,这部分占甲总股权60%的1/3(即20%/60%),所以对应的成本应是*1/3=万。区别:如果题目说:甲将对乙投资的20%出售,则这部分占甲总股权的1/5(即20%),对应成本为*1/5=万(但是一般题目不会这么坑人,这种情况一般会说甲将对乙投资的1/5出售,以免使大家误解,不过中国考试细节还是很重要,小蜗牛后续会写一篇,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大家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敬请期待哦)

(4)年1月1日,剩余40%股权追溯调整为权益法

关键点:剩余持股比例部分应视同取得投资时点即采用权益法核算,即对剩余持股比例投资追溯调整,将其调整到权益法核算的结果。

原则:权益法下,甲应该进行的处理,由于之前按照成本法核算,没有做的分录,现在都需要补做

①剩余股权初始成本的追溯调整

剩余40%的长期股权投资,购买日成本为*40%/60%=万,大于购买日应享有乙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40%=万,体现为商誉,所以不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

注意:假如是小于,按照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的要求,需要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同时计入营业外收入。但是!!!由于是追溯调整,站在现在年的角度调整以前年的损益,需要调整“留存收益”,即会计科目: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因为以前年度的损益,都通过本年利润,结转到未分配利润中了,并提取了10%的法定盈余公积,所以只能调整留存收益)

②剩余股权“投资损益”的追溯调整

年,乙实现净利润万,但是宣告发放现金股利20万,所以年乙的未分配利润净增加-20=万。由于借:应收股利,在成本法核算时已经做过,即使按照权益法追溯调整,也无需再调整应收股利(因为实际能收到的现金股利就那么多),只需根据“乙的未分配利润净增加额”调整甲的投资收益,站在年的角度,也就是调整留存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40%=40

贷:盈余公积*40%*10%=4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0%*90%=36

③剩余股权“其他综合收益”的追溯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30*40%=12

贷:其他综合收益12

2、合并财务报表(甲和子公司丙的合并报表)

关键点:合并报表中剩余股权投资要重新计量,即视为将投资先全部售出,再将剩余部分按照公允价值回购。

(1)从上述“关键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剩余40%长期股权投资,需要将其从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

年1月1日,甲出售20%股权,当日剩余40%股权公允价值万

根据甲的个别报表中的分录可知,剩余40%股权账面价值=*40%/60%+40+12=万

借:长期股权投资-=28

贷:投资收益28

(2)对甲的个别财务中“投资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26

贷:盈余公积*20%*10%=2

未分配利润*20%*90%=18

其他综合收益30*20%=6

此分录是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合并报表中调整分录,最难理解的!!!

深度分析:

①对甲的个别财务中“投资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是指的甲在年出售20%股权时,个别报表中确认的投资收益90万中的一部分,不应该属于年,而是应该属于年,为什么呢?②合并报表是将甲、丙的个别报表数字相加得出的,甲确认投资收益90万,这90万就进入了年甲、丙的合并报表,但其中一部分是属于年甲、乙的合并报表的。(年时,甲控制乙,甲乙需要编制合并报表)

乙在年实现净利润万,宣告发放现金股利20万,其他综合收益增加30万,所有者权益变动总额-20+30=万,这万实际进入了年甲、乙的合并报表。

甲出售20%股权(账面价值=*20%/60%=万),但站在合并报表层面,成本实际为+*20%=万,因为甲的长期股权投资代表的是对应份额的乙的资产和负债,乙所有者权益增加万,则乙的资产和负债合计增加万,甲的20%长期股权投资价值相应增加*20%=26万。这26万对应的所有者权益,包含在乙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总额万中,已经进入了年甲、乙的合并报表!

但是由于甲的个别报表,20%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万,售出时确认投资收益90万,所以如果不编制上述调整分录,原本已经进入年合并报表的26万所有者权益,将会再一次随着甲个别报表的90万投资收益,进入了年的合并报表所有者权益。

好比是:一项投资,年价值增加了26万,本应该算作年的利润,但是你不增加它的账面价值,然后年卖出去的时候,才将这26万作为年的利润,这显然在会计上是不成立的,因为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

所以,需要冲减年甲的个别报表的投资收益,并恢复年这26万,应对应的合并报表所有者权益项目(留存收益+其他综合收益)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这26万曾进入了年合并报表,为什么年编合并报表时,还需要恢复?

因为合并报表只是把单个主体的报表数字相加得出,年这26万,是通过乙进入合并报表,但年的时候,甲对乙不再控制,乙不再参与合并报表。现在编制甲、丙的合并报表,甲+丙是不包含这26万的。

且合并报表,每期之间是具有可比性的,年年末数据就是年年初数据,也就是说这26万实际存在于年合并报表的年初数,现在通过甲、丙编制年合并报表年末数据,这26万所有者权益当然不能凭空消失,所以需要恢复。

(3)将甲享有的原投资有关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30*60%=18

贷:投资收益18

分析:关键点:合并报表中剩余股权投资要重新计量,即视为将投资先全部售出,再将剩余部分按照公允价值回购。

通过上述“关键点”,可以发现,原60%投资,需要视为全部出售,所以需要将60%的其他综合收益,转为投资收益。

经过上述几步调整之后,根据分录(个别报表+合并报表)中涉及的投资收益,最终进入年甲、丙合并报表的投资收益=90+28-26+18=万。

part3

若是选择题,可直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快速得出答案

合并报表中的投资收益=

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剩余股权的公允价值-按原持股比例享有的子公司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按原持股比例计算的商誉+与原有子公司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变动

本题:

合并报表中的投资收益=+-(+-20+30)*60%-(-*60%)+30*60%=万。

理解记忆:

投资收益=最终得到的-最终失去的。

最终得到的=最终卖出去20%获得的银行存款+剩余40%的公允价值+之前暂时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投资收益

最终失去的=站在合并报表层面,原来60%股份对应的价值+商誉

说明:CPA教材与“东奥轻松过关1”,关于合并报表中此题(2)、(3)两步的处理,稍有差异。但最终结果是一样,合并报表中的投资收益均为万。

但个人觉得东奥轻松过关1更加准确,本题处理与东奥轻松过关1一致。

长按,识别图中







































怎样防治白癜风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fuxie.com/fxet/3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