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190531/7183165.html
行者:开学了,人又多起来了。从今天开始我跟大家一块,讲述一下伤寒论的体例与仲景阐述伤寒论他的思想和对疾病传遍的一种认识。我没带书来,其实我每次都不带书,今天只是为了按照黄元御阐述伤寒论的这种方法,依托这个模式在上面进行发挥,所以需要有本书,要不然的话,就这么讲一下,你们也跟不上。大家手头上有书吗?同学:有。行者:大概都是什么版本?同学:人民军医的。行者:你们这个版本伤寒论是谁注释的?同学:这个是白话。行者:白话的啊。回去以后最好买一本黄元御注释的《伤寒论》,因为黄元御先生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说非常透澈,我们先要一家之言,然后来深入理解伤寒论的内涵。如果光看原文的话你们理解会比较浅的,通过这一家之言你们深入以后,然后再融汇自己的看法;如果不依一家之言深入的话,那样永远是博大的,好像这个医家说什么,那个医家说什么,脑子里就纷乱无绪,因为对疾病很多的体会,你们现在是不具备的。在我们临床实践过程之中,第一点是理论,第二点是实践。实践,你们知道什么是实践吗?不是说你看了多少病,你每天在做实验试了多少方子,而是身心进行体会,什么叫阴阳气血,阴阳气血平常是什么状态;什么叫阴平阳秘,精气是怎样敛固的,精神又是怎样发越的。这个你要切切实实体会到,然后你用药的时候,在看病实证的时候,它就真正地成了自己的另外一只眼,这就叫感受力。你一眼就感受到这个病人不适合再发散了,或者是不适合再用一丝一毫的寒凉药了,这都是感觉。这个感觉当然可以从他的方方面面的病情过程中推断出来,这是最粗糙的。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你对这个病的望诊,对他神色状态的把握。这个是怎样来的?这个不光是通过你临证看病来的,而且还包括你对自己身体平常的深刻体会,对自己气血变化的深刻体会。所以身体特别好的医生吧,他有时候这方面把握得不太细腻。过去古代很多医家以前都是身体很差,他过来以后,他体会就特别深刻,到最后身体慢慢好起来,在这个过程之中他能体会到,精神差的时候是什么样状态,什么是差,阴阳是怎样不调的,气血是怎样浮、不凝聚的,怎么样寒湿在内,怎么样虚火在外,种种变化情况他是领会得非常切身,这样才行。要不然的话,你们学中医到时候是个理论,过一阶段不学以后,这理论就消散了,没有任何意义了。留下来的,最后留下来的全部是感受,当然,能从感受再升华上理论,这个时候就是自己的总结出来的东西。在历代很多医家之中,大家可能分判,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等,还有一些没门没派所谓的名家们,诸多这些医家到了最后殊途同归,同归一条路,都是对阴阳气血最深的这种感受。虽然他们的理论可能不到位,对很多事物在理论上理解得可能有偏颇,但是他在真正临床实证的时候,都是相近的。别看郑寿全火神派大家,火神派鼻祖,但是真正临证的时候,遇见不可用发散药的时候,他马上就会收敛,他一看就知道。说句白话,这是他的弱项,但他一看就知道,有些药不敢用了,他平常用的药马上就会收敛。这是什么?这是他在理论上没有实践,真正在理论上没有提出来,这在《内经》讲的,叫“必养必和”,以待天时。有的病人阴阳不交,气血烦张的时候,这时候你用阳药,阳气更加烦劳,用阴药呢阳气更加消伐;所以这个时候寒热并不凑,内经里讲,气血均不足的和之以甘味药,就用点甘淡之气,必养必和,然后等待这个周期过来以后,病人一阳来复,阳气恢复的时候你再用药。如果这个时候你过用药,以干人和了,内在人体的气血和气被你伤了,就回复不过来了,那就是因医而病。临床这种病例很多很多。这种大夫是什么?这种大夫是没长眼睛的,根本不知道病情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要做大夫,必须要做有这一只眼睛的,就是有感受的,你能感受到这个病情是什么情况,而不是说总看到理论去推断。你们现在的学习状况是什么?刚开始临证的时候都是按图索骥,一看一个病,它应该是什么证,啪,脑子里动出来一个,桂枝汤证,不是──这样都是根基比较扎实的,太阳病不是,温病不是,然后按照几个经滤一遍,然后再按照几个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有点不符合,然后,太寒凉了又觉得不合适,脑子里总是一套一套方法的浮现,然后去拿一个个图纸进行对证,看看这个方证不像,这个方证虽然有点像但是还是有点不适,这就是去对应它。你这个级别是什么?有可能你突然看特像,一用下去,神效。这也有可能,这个可能性在我们刚行医的初期阶段还是非常高的。因为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孙思藐先生就说过,我们有八年鸿运。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心诚,对待病人也非常专注,这个时候内心的感召力比较大,非常纯静。你就学会了这个方子,你就很容易看到这个方子所能治疗的病人。这是非常普遍的,我所遇见的很多非常喜欢中医的人,在开始初级阶段就这样。他今天学了小柴胡汤,明天一用,看见一些病人发现基本都是这个证,然后开出几个效果都比较好。过二天他又研究心慌,发现很多病人都是心慌过来就诊的。这个里面存在一些内在因果的问题,这就不细说了,只是告诉大家,我们在学医的时候,如果这样按图索骥来看病的话,这是没入门的现象。真正入门是你建立一套真正的体系,病人一进来以后你就知道他是那框架的哪一部分。但这是还是死的,真正灵活的最后还是我说的,变化之妙,存乎一心。病人一来以后你首先就切实感受,然后把这个感受再归结于理论。如果置身的这个感受没有的话,你只能说,一见病人你就问,从头到脚,非得问个所以然来,然后根据你的理论框架,看脉是什么脉,浮数,有什么热、寒,痰、湿,把你学的各种各种方法全用上。这个时候开出来的方子一般是杂乱的,你看现在很多所谓的专家教授们,一开方子三十多样,恨不得每样药的剂量都很大,觉得这个病比较重,时间太长了。你一看方子你就能体会到,它整个用药是非常庞杂的,在这个基础上,是不是这个病需要这么大的方子来治疗呢?可以说大部分的情况都不需要。能够驾驭一个大方子代表一个大夫非常高的能力。一般的上来都需要一方药的精减,一个方子平常拿过来,通过方子一看就知道大夫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对医学整个领悟的状态。比较纯正的经方派,方子就比较简单,即使变化也稍略有法有据一些。这个就叫初步懂医学了,只是不灵活。灵活起来,经方的每味药都能变动。怎样变动?也不是说像前一段网上有很多人跟三七生学,就一定要天三生木,就一定要地四生金,降气就得用四克,升阳我就用三克,辅佐一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这个就叫呆板了。你用药,你看什么病,经方讲物外无心,这个病就是实相,所有方药都是要契合这个病的现象,跟自己是没关系的。我们看病的时候我们就是白痴,我们什么理论都不需要,我们只需要把病人这个现象彻底真正清澈无疑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只需要拿药象跟它契合对了。契合完了我们这心里面是没有任何不欠无余的。不应该说,我这里还有一套方法,我还有一套体系,有这念头就叫成方成法。所以我今天讲伤寒论我不会讲成方成法,我也不会讲我有什么特殊经验教给你们,因为这个历代医家已经讲了很多,这个只会教你们面临一个又一个的迷团和陷阱。真正要唤起的是什么?你们对疾病的这种感受力。好,今天先开始讲脉法。按照原本伤寒论的话,平脉辨脉是第一篇,当然前面还有序言,这个序言我建议大家还是需要能背下来就背下来,不能背下来先熟读。仲景的这个文法还是非常精彩的。有人就评价过,说伤寒论序,仲景写的这个有可能是假的,因为在东汉年间有这么好的文法,有时候的四六句对仗,这个文法已经超过《两都赋》了,在当时已经超过顶尖著作了。关于它这个序是真还是伪,咱们不作考虑,因为咱们学的是什么?咱们学的就是一个内涵精神问题。仲景当时是怎样想的,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本书,他是个什么心理状态,我们现在就需要把他这个状态彻底地澈明。所以说追求他的时间、真伪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就像以前一些人说岳飞的《满江红》是假的,这没有意义啊,是不是?它体现一股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体现一股传统文化的大义,如果你去探讨它的真伪的话,你作为一个考证可以,如果作为平常文化传承方面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大家首先看一下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前面一段,包括底下讲的是我们平常人的立身之本。首先,我们生于世立于世,我们怎样对待自己这个身体,怎么样养生;什么时候知道进,什么时候知道退;因为我们需要用这个身体去与天地万物,去与社会沟通,如果对我们身体具体内在的情况不能够了解的话,这个时候是非常迷茫的。很多大人物办事情,都是对自己的身体最起码有一个粗浅的感知,今天什么状态,根据自己身体的状态,各方面的状态就能够判断出来自己气运的消长。对于这点,大家看有些书的时候会有反应,就是说,我们在对身体把握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气运的消长,但这个不足以影响我们,它只是佐助。我们处在社会之中,对医学、对阴阳你有大概的认识的话,如果父母亲朋生病了,你就有个初步的认识,不会说今天请一个神医过来,明天哪儿来一个名医,结果呢,不说是骗子吧,你看了半天也搞不明白,心存种种疑惑,交给他了,你既希望他起神效,又怀疑他整个的动机,这个时候内心是非常烦恼和复杂的。所以我们要凭借自己的智慧,有个粗浅的认识,这个时候就对他进行筛选。可以不学医,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基础,你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时候你就可以筛选一层,你就跟很多领导者一样,他不懂这方面的技术,但他可以初步筛选出哪部分人是顶尖人物;你可以不懂音乐,但可以欣赏出哪个音乐是真正能流露真实情感的。所以说我们学医首先要达到这一步,你首先要有资格作为一个观众能够去欣赏品味医学,然后你再身心去投入。不要说学了四五十年下来,还是懵懵懂懂,我在学医,学了很多很多东西,到底怎么样,内心还没有把握。这种情况常见吗?很多专家教授都是这样,只不过他们自己不敢说而已。更有甚者,北中医的很多教授老师们,他们对中医的疗效是持质疑态度的,只是因为他们自己不能,所以他们不信。我们学医,第一步是信。信什么?天生万物以养人。人就可以以万物以对抗疾病。疾病既然有其来,那它就有合理的方法可以走。当然,如果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精气亏缺到最后,那时候也没力回天,那是极少数情况,在大部分情况之下,都是有方法的,有法则有原则有规律可循的,有生机存在的。时时刻刻都有生机的,我们学医就是找到这个生机。怎么养生?我所讲的医学更契合伤寒论讲的,是以养生为基础的,不是以治病为基础。养生就是养人这一股生生不已之气。内在我们身体五脏经络之气相互融合为一体,这叫和气;一点木气生机生生不已,时时刻刻生生不已,这叫生机。见了病,学五年医下来以后,如果仔细学的话,教科书全都弄得非常透澈,然后看过很多书的话,一看这病,诶,这病有什么怎样治的,是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湿者除之,虚者实之,你就按照这个法则治呗,掌握这么多方法,学医三年无病可治,对不对?但这个时候急证临证的时候,你能发现很多方法是变化万千的。这个病寒热错杂,那个病虚实相见,每个病寒热错杂的角度还不一样,这个时候你就发现问题就来了,基本上哪个方子用起来都没什么把握,尤其家里人真正病的时候,稍微一急就不敢下手了。这是什么原因?你内心里没有建立起来中医体系。这个体系是什么?病是怎么来的,我们内在的气血是怎么运化的,营卫之气是怎样交汇的,脏腑功能平常是什么状态。这个在《中基》里就应该去仔细地体会,但现在《中医基础理论》的书写得不好,很多东西没有强调出来,它里面倒是有,你仔细反复体会的话,它也是从伤寒论和内经、难经原文里很多东西拉过来的,但写文章那个人他就没有这个主线。我们今天为什么学黄元御这个版本?黄元御先生就非常明晰了这个主线,对看病,对人身体所谓的这套生理有着非常明晰的体系。他是自有医学史以来,第一个对医学阐述最详细透彻的。当然这只是理,另外一方面就是实践感受一方面,这个需要靠大家自身去磨砺,这个是无以传授,无法传授的。只能说,你们对疾病有所领会了以后,然后,你们跟我交流,可以大家相互印证一下,要不然我纯粹给你们讲没用,我讲出来的体会,到你们那儿听全是理论。“痛乎!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循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这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一个最基本的状况。社会上的人都这样,但是无所谓,现在关键是我们国家的栋梁都是这样,士大夫都是这样。士大夫什么样?他们不知道养生,整个国家也就不知道养生。士大夫就是那些所谓的国家精英,所谓的国家栋梁,所谓的执政者们,他们后面跟着一大群保健医,一有病,医院,核磁、CT什么全都照一圈,然后,多少个专家会会诊。一点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都没有,当然这从老毛就开始了。老毛本身传统文化气息还比较浓的一个人,只是对中医一无所知,非常缺欠,非常遗憾。毛主席的愿望是好的,搞了个“西学中”,可惜就是这个“西学中”彻底地催生了中医的一次重生,把中医基本上快灭了,现在发展到我们这个时代,各个行业中医的领军人物现在都是“西学中”的。七十年代搞一个这个,那批人成长起来,全部是西医底子。现在搞科研,科研是什么?科研纯粹实在,感觉都是莫明其妙,实在一点儿都搞不明白,就跟下棋一样,你看他这招什么意思?实在搞不懂,没有一点儿你能够感觉能够用上,他要是能够搞明白,他有一点作用,也就任他搞一搞。下面又讲了,“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原,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语气稍微大点儿。你看,“庶可以见病知原”,这是我们学医的一个目标,但是真正能够达到“见病知原”的人,古往今来学习《伤寒论》真正达到这个地步的人又是如凤毛麟角。民国时代号称“南冉北张”,南部冉雪峰,北部张锡纯。冉雪峰是伤寒大家,他自己评价自己,他二十多岁才学医,学医九年,达到一个境界,什么境界?知病之所从来,当知从何而去,就是一看这个病,不像我们开始,一看,哎呀,热证,是不是呀,痰热,实证,然后,该不该用方啊,我也就懂这么多,就是这么用,以前用过有效。他就知道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当“知病之所从来”,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就是粗浅的含义,比如说,他这个病是外感风寒,或者是生了气来的,或者是以前摔过,哪儿有瘀血,瘀滞的时间长了,经络流传导致现在这个病发作了,还有,长期的劳累、操劳,或者是起居不摄,等等,这个叫一方面的原;另外一方面的原就是内在的,脏腑经络怎么流传,怎么会导致今天这个现象的,就是说,内外它是怎么样,气血是怎么样流传的,为什么会导致现在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在这个季节发作。这个比第一个又深一个层次,这个叫见病知原。然后,“当知从何而去”,这又是两方面。病怎么治好的?在我们脑子里,病只是非常抽象的一个名词,其实病是不存在的,哪儿有病啊?什么叫病?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同学:身体不舒服……行者:对,这也是一种认识。同学:什么叫病,有种说法是……行者:你怎么想的?别有种说法。同学:就是人的身心偏离了正常的运行方式……行者:你这说的还太理性,就是说,叫人感觉到正常,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第一点,就像这位同学说的,我们感觉到不舒服,这是病人自身的感觉;第二,大夫感觉不对了,怎么不对了?察色,望脉,然后问诊,怎么不合适了。我们人体之气,阴阳周流是有度的,脉息的流行也是有它内在的常象,我们就把握住这个常象,才能判别出来什么是常脉,什么是病脉。望色的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常象,就知道什么是病象,这里面是有学问的。第一步,你们逐渐通过对病人、对自己身体长期的实践以后,那个时候你们才知道什么叫病,什么叫不病,然后再把它升华为理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两者不和则为病。什么叫病?偏阴偏阳叫病,阳不密叫病,阴不平叫病。什么叫阴平?我们的身体,阳气要敛凝,阴气要起亟,阴气要凝敛而起亟。什么叫阴平?在一身中的状态,有些现象是阳,有些现象是阴。气、神气,属于阳的部分,精血属于阴的部分。根据种种的望诊切诊还有问诊,去体会它阴阳的变化。阳气要密布,阳气过亢、浮散,这都是病象。阴气要平,平什么呀?静,这儿我再加个词,叫平静。怎么样领会呢?就好像这个社会上,阳就是属于男人,男人的气息是刚健不息,要拚搏向上,但是,平常这气息一定要收敛,所谓的沉稳,而不要浮躁,不要浮动。你看有些电视,大人一看,很多后辈一来了表现举止比较浮躁,就会说,这人成不了气候,肯定要栽大跟头。还有我们的一句俗话,说:男怕精神,女怕蔫。什么叫男怕精神?男的那个精气神就不能显得太活跃、太躁动,这样的话,他的根气不足。阴平阳密,阴怎么平?是要静,表面上这些举止行为,都是要平和的。我们人,男性女性是有取向的,就是说,男性女性,大家的禀赋都是差不多的,但它为什么分阴阳呢?在于气血相类似的基础上,方向性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偏于内敛,一个是偏于外张。女性偏于外张,这个外张是建立在整个阴阳角度来说。男子体性属阴,阴中含点真阳,所以,用的时候就用这点真阳,这点阳气容易受损,所以时时刻刻需要保护这一点真阳,要践行,要勃发,要自强不息。我前面讲过,在日本,深海探珠什么的,都得女的,男的不行,男的只要下去,很容易就冻僵,而且会得不育症等各种疾病。女的一身都是阳气,阳气含了点真阴。所以说男的女的状况不一样,从道家的角度来说,我们男性的生命之根偏在下部,也就是说在睾丸;女性生命之根在乳房。所以,男性一般死亡的时候,气机容易从下走,女性呢,气机从上脱。这个是大概的取向。这个就引申到,同样溺水而亡的人,男的总是趴着,你看,一个尸体,仰着的,准保就是个女的,这是所谓常识,是因为这个阴阳气上下行走的方向性不一样。有句古话叫,男怕穿靴,女怕戴帽。什么意思?你看一个女性,年轻女孩,早上起来老是脸肿肿的,她肯定先天体质阳虚,比较差。男性到了三四十岁,腿肿了,绝对不是好现象,年寿肯定不长,由于男性生命之根靠下部,如果下部出现水肿,这证明阳根受损了,这个要补回来就很难,就要经过养身修道,一般人不具备这个因素。女性生命之根在上,如果一看脸肿了,这治起来就比较麻烦些。当然,我说的是常态下容易脸肿的。“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这句话就是说,我们人是应天地而生的,天行六气,地布五行,天行六气,六气和应六经,六经之运行合乎天之六气的变化。五脏精血的收藏呢,合于地,象征五行的生克变化。“经络腧腑,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这个需要去领会的,但没他说的那么玄妙,你真要想学的话,就能够学到。其它这几篇就不讲了,最后引用了夫子的一句话:“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生而知之者为之上,什么叫生而知之者?这句话不是随便引用的,当然了,这句话不能让那个什么宗教人士给看到,一看,诶,生而知之为之上,余宿尚方术,这个仲景肯定多生累劫就学医,自己知道自己上辈子也在学,是不是?又搞一些转世因果等等,把这个东西推到虚玄的角度了。“生而知之者上,学者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我讲了这么长时间课,就给你们讲什么叫生而知之者。我们生下来就具有什么?同学:感受力。行者:对,就是说我们具有对外物这种敏锐观察的这个能力,没有任何的执著,没有任何的分别,对万物,一看就能映射到我们心里,我们就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它,这是我们“本自具足”的。我们学到现在,还要回归到这个“生而知之者为上”,还要回归到这个。我们本来就具足,本来就能透澈观察的,而不至于学到最后,很多知识横亘在心中,横亘在意识思维之中,遮挡了我们这颗明澈的心。你说是吧?你听音乐的时候,还用得着那么多理论吗?用不上,对吧?不是不用,是用不上,在那儿没用。跟真正的感受比起来,正像我们古人说的:“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就是说你把世间最玄妙的理论、最高深的东西你全搞透澈了,辩才无碍,这个时候,你跟真正这个我们透澈的心性来比较,就像一个毫毛扔在太虚里面;就像你听音乐似的,你那些理论苍白无力,没用。你这个感受是如此真切,如此地有力量,皆是枢机,你把多少理论全学透了,把多少关系、人脉、天人的道理全都穷澈了,这个时候你发现,你所掌握的智慧,就象一滴水扔进茫茫大海里。这是我们古人在赞叹我们生而知之者具备的这颗本自具足的心性。所以说上古圣人同出一原,儒释道三家都是一样,只是我们在不懂的时候,拿着他们各种各自不同的方法言论去打架。释迦牟尼佛都说了,“古来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然都说到这儿了,我们就不要拿有形有象的东西去妄自揣度他们,他们可能怎么怎么样的。所以说,引用仲景的这段话和第二段“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这两段话是两层意思,并不是说合在一起的。两层意思是什么?既然有这个“生而知之者”了,还要有“宿尚方术”,你有了很好的取类比象这一颗明澈的心了,你还需要……。仲景的这几个方子从哪儿来的?从伊尹的《汤液》里面。他不把这些东西研磨透,他哪儿来的《伤寒论》是不是?如果不去学习的话,我们再有悟性也是一个聪明的白痴,没东西,什么都不懂。看着倒挺聪明,什么也不会,只是东西理解起来能快一些。下节课,我要求来听课的话,这本书人手一册,而且,把前面卷首的部分要仔细反复地读上三遍以上。要不然的话,我给你们讲起来,没有太大意义。你要知道,讲课是碰撞,是你们有领会,我把我自己的领会给你们讲出来,反复碰撞也是对你们的加深,不是我在这儿讲,你们在这儿吸收,那样没什么意思,吸收过来的都是外来的东西,外来的东西始终是归于外来的,都是要扬弃的。吸收不了的东西,转化不了,我给你们讲述的东西都是贴有标签的,就是我说什么什么。最后要全都变成你说什么,如果变不成就不对了。就像我刚毕业的时候,学完《内经》,学完《伤寒论》,我看见疾病的时候我认为这个疾病应该治哪儿,他说谁讲的?我说我就是这么认为的。没有内经没有伤寒,因为我不敢肯定岐伯、黄帝、仲景他们是这个原意,但是是我领会到了这个原意,我现在领会到了,我只对我自己负责,就是这个样子。那个时候伤寒就是一本书,文字;你在其中领会的智慧转化了以后就纯粹是你的东西,一定要全部融汇掉,不要烙有仲景的痕迹。如果还有他的痕迹话,没用,它始终是你最大的障碍。学医跟学佛一样,我把这个精神给你抬高一点,我讲课始终是高标胜义,要求你们起点,要求你们最终达到的目标比较高一些。学佛干什么?学佛就是解脱身心,这是它的最终目标,解脱生死。学佛学谁啊?释迦牟尼佛。所以上来第一个度化是谁啊?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学佛脑子里就想,诶呀,这佛是个什么什么样子,高不可攀,种种智慧什么的,产生了很大的心理障碍。所以说高山仰止,各种经典越学越是感觉妙不可言。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内心是什么?我们自己内心用各种情绪、各种思维、各种见解交织起来了一个佛的模样。我们必须把这个要彻底地解脱转化掉,破掉。如果这个不破掉,那知识就存在着巨大的盲点。仲景也是一样,我们学了他就必须把他破掉。就讲六经嘛,六经到底是什么?六经还不是得回到天地,回归到我们人体自然变化的过程之中,回归不掉那就没用。回归,彻底回归了,那就是我们真实领会到了,那就是天地之间最真实的道理了,还有什么仲景呢,还有什么谁的不谁的?那就是我的!所以,当其位,天下万物都是五谷之物,有德者居之,能者居之。所以,我们一开始学医,就要有一种所谓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心态。有这种博大的心态的话,你学出来的医学,气象也不一样。由于你们前面这个基础,不可能都没有学,所以关于卷首我下节课讲,这节课先直接讲脉法。关于《平脉辨脉》篇一定要非常流畅地把它背诵下来,因为字不多。你真的背诵下来以后,时间长了你才能感觉到它的妙处。你们这本书有平脉辨脉篇吗?行,我把这前面也给你们讲一下。这个前面是黄元御先生他的一些解释,不是原文。“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这是《脉要精微论》里面的原话,“凡虚实之变迁,寒热之消长,表里之进退,阴阳之胜复,气机一动,无不形之于脉。而太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脏病则取之于寸口,腑病则取之于冲阳。寸口在手,冲阳在足,手足之动脉,气原于经络而神通于脏腑。故精于脉者,不饮上池之水,而操隔垣之明。仲景脉法,大含玄气,纤入无伦,文字隐深,义理奥衍,较之六经病证,更为难解,所谓微妙而玄通也。《吕览》有言:精而熟之,神将告之,非神将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精熟仲景脉法,游心于虚静之宇,动指于冲漠之庭,以此测病,亦不啻鬼谋而神告已。”第一句话、第一段,主要讲的是我们身体的六经脏腑的变化。为什么要,为什么能从脉的角度来推测到?我们人既生以后就由先天转为后天了,后天我们人是以意识为主的,是以主观意识、逻辑思维为主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好,什么是坏,进行推断,然后去取舍。脾胃是主意的,主后天的意识,它就是人体的一个根本。中土分阳土和湿土,湿土为脾,所谓己土,燥土为胃,所谓戊土。太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饮食入胃了以后,中土开发,脾阴一动,脾中阳气一动,三阴之气就要升,所以太阴行气于三阴。胃阳一敛藏,三阳随之而敛,阳明行气于三阳。它们俩是统帅,三阴在脏,三阳在腑。在这个基础上,《伤寒论》的脉法讲的是寸口脉,也就是五脏脉法。趺阳脉是六腑之气。我们现在关于疾病过程,疾病变化过程之中,用的是独取寸口脉法,由于寸口为脉之大会要,也可以测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但是像伤寒这种特殊的疾病,伤寒传变是病程非常迅速的,这个时候容易产生腑气瘀滞,容易产生三阳的热证,这个时候趺阳脉有非常好的辅助的诊断作用。我们在学习仲景过程之中,这一个方法也一定要熟悉。但是归根我们临床过程之中,我们现在还是主要以寸口脉法为主。下面第二段主要讲,这个脉法就像扁鹊一样,长桑君给了他一碗“上池之水”,扁鹊喝了以后就能隔垣洞研方物,就能透视了。脉法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通过搭脉就知道病人的寒热气血虚实消长,病人的情绪状况也能感受到。这个就叫脉法。虽然没有看见,但是精微注神以后,也跟看见是一样的。为什么呢?还是那一点,我们不是用眼睛来看东西,如果是用眼睛来看东西的话那就太肤浅了。这个眼只是我们的工具,我们通过眼用整个心来感受东西。就跟你们有的人看见音乐说,哎呀,我看见这音乐怎么怎么样,这是通感,我看这音乐是什么色儿的,这个色儿太浓重了怎么怎么样,这就是感觉,是不是?你说音乐怎么能看见呢?我前面讲了这段,在正式开始讲脉法之前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一下,有什么都可以讲,这里是没有什么忌讳的。同学:老师,就是我曾经听过,定关的方法有多少种,到底哪种正确?行者:腕后高骨定关。同学:但是我听有人说,那个定关的正确位置好像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感觉……行者:那你就需要再仔细地去感觉。腕后高骨定关,这是不易之法。这是主流,从脉经下来一脉相传,一直到今。中间即使有细节旁支,你要是对脉法有着很深刻理会的话,你再观察它。你需要对脉法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过程,你才能去判断它。这个定关,这个关脉到底在哪儿?你怎么样断?你非得有个丰富的实践过程之中,然后你知道这个脉流的顺序奔淌,然后在临床过程之中反复去验证,你这时候就知道了,关部只是个意义而已。腕后高骨定关。什么叫寸?关前九分谓之一寸,叫寸口;关后一尺谓之尺脉,叫尺泽;一尺中取一寸这个时候就成为尺脉,你可以再往下搭,有人的脉就是覆溢,有溢脉,尺部以后还会很长,脉气覆在下。尺肤脉,同样尺肤的感觉,肌肤的感觉也是一样的。至于说这个度量衡是怎么来的?我在以前的讲课中,不只在这里也讲过,这个是我们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黄钟大吕定出来的刻度,是取天地之法衡量出来的,并不是说无缘无故来的。它是怎么来的?按十二律来讲,我们二十四节气半年是十二个,冬至一阳生了以后,取各种不同的竹管,然后用膜蒙上,撒上灰堵上,这个时候地气开始长,长到一个节气,某一天固定长度的它那个竹管就开始冲破那个膜,这个时候爆发的声音,第一律,低音,然后根据这个竹管长度定下来我们中国的度量衡长度。所以这个声音跟这个长度,都是非常有考究的,不是说随随便便就制定出来的。不是像现在一米什么的,当然它们那个也有来原,但来原就跟我们这个不一样了。当然,随着天地之气的变化,这个也可能有着微小的变化,不会那么准确。上古的那个长度跟现在可能还是有所变化的,但只是微小的变化,地球上这个天地大象还都在。随着不同长度的律管产生出来的声音,定下这个音律,然后音律还有度量衡都出来了,一寸一尺的长度也相应的就流传开来。那个寸不是同身寸。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问一下?刚才听我讲的课有什么想法,可以交流一下,有什么意见可以提一下。现在人多了气氛反而不如以前活跃了。行,那就开始讲吧。首先讲上篇的提纲。“脉气流行,应乎漏刻。呼吸有数,动静无差,是为平脉”。这句话说得没有意义。是不是平脉,临证之中自有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人以缓脉为平脉。至于教科书上说的那些,不长不短、不大不小,不滑不涩,这都没什么意义。缓中也有平脉,急中还有平脉,用内经的话就是说,弦而有胃气,洪而有胃气,毛而有胃气,石而有胃气,洪毛弦石俱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这就叫常脉。但是,五脉不可过陷,洪毛弦实缓代表五脏之脉象,五行之象,不可以过陷,过陷就证明病在于脏,一气有偏。但他偏而能得其和,这就不会大病。有人天生禀赋,禀赋气质不一样,阴阳二十五人,气血禀赋的多少有别。有人天生禀赋就很急躁,有人天生禀赋性格就很内向,很深沉,很平缓,这两个人的脉象就大相径庭。但唯一相同的是什么?内有一股冲和之气,这股冲和之气我们平常都是有感受的。平常看人就说,诶,你最近脸色不对,对有些身体比较不好的人,状态比较差的人,你一眼能看出来状态不对,那个冲和之气不足了,那股和气受到了破坏,破损,这就不是常脉了。所谓胃神根,什么叫胃?就是这个脉是否禀冲和之气,是否有中气;什么叫神?神就是精神,有没有力量。神采是什么?五脏外华表现为神采。心为最外,火嘛,最外一层,心者其华在面,五脏之神都在心,心之神,又在面,展现在外面,所以说脉之神,就是说的这种表现力。脉象你摸它的表现力不足,像很多胖人,他的脉就应该沉一些,混混沌沌一些,表现力就不足,感情也不容易太丰富,经常做事表达事情的话,他也不会太活跃。瘦人的脉象摸得就比较明显,你看有的每天很精神,睡觉也少,干什么事情都好像非常急匆匆,比较忙碌,他的脉象表现力就相对好一些,外在有神。最后一个有根,根代表什么?代表精气,精,根不足精就不足,没有根就没有精,没有精的话这个人就没有救了,阳气浮散不收。这是在讲这个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些脉法的普通常识。“仲景脉法,由微而著,由始及终,精粗悉具,洪纤毕陈,可谓法全而意备矣。而其变化纷纭,绝态殊状,总不出此一章中,盖下穷其委,而约其要也”。这里把脉法分为上下两篇,先讲上篇,上篇是个总括。“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常经,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这就是对脉法有着深刻体悟和感受的人能写出来的文章。所以说你们对脉法没有深刻体会的时候,一定要去反复去熏染,反复地去读,反复地去感受。像听一个曲子一样,我们刚开始,没有听过古典曲子,这时候你就多听听,听的时间长了以后,就容易有感受了。文章也是一样,你多读,背会了以后,不但背会,经常还会反复去熏染自己,时间长了以后,这个脉法的感受就出来了。你看这里说的:“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我现在说话,一举一动,你们都会取类比象,就感受一下,我现在是什么状况,你看这个人他是什么状况,感受感受。今天这堂课有外国人,中国人跟外国人一看感受就不一样,这就是取象。取象以后,你再把这个象抽出来,分析分析,这个象按五行取类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就要提升到理论高度,但是最后还得回归于自心。提高到理论以后,抽象以后是容易僵化的时候,不能回归真正的自心的话,这个就是僵化了。“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常经”。脉浮沉低昂,冬天就缩得像小虫子一样,要冬眠了;夏天,夏之浮,如鱼在波,夏天脉浮,如游鱼在波,鱼在波什么样子?来回翻腾在跳;秋日下肤,冬日蛰藏,冬天,这个脉气就收回来了,君子蛰藏起来了。秋天是什么?脉就从最表一层肌肤往回收,往下走。过去古人说一句: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我问一下,为什么秋毛呢?你来讲一下。同学:因为秋天到了。行者:那为什么毛呢?毛就是摸着像小动物皮毛一样,轻柔和缓,表面上没有什么力量。为什么毛呢?同学:因为在收嘛。收不是说往外发那种,是内敛的那种。行者:不能用内敛这个词,因为它刚开始敛,它敛的力量还非常不足。就跟我们组织一群人一起合伙去干事,然后前进到一个地方,诶,事情办得差不多了,差不多该回了,该散了,这时候的状态是什么?就是一种非常柔弱,非常无力,心气已经没有往外张,往外表现的力量了,所以说秋脉毛。秋脉毛,恰恰是这个时候它这个力量很弱。为什么秋季燥呢?秋不是敛藏吗?秋气应该一下全收回去了,为什么还燥呢?就是刚开始敛藏,力量还非常不足。你看,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汤主要是什么?人参,君药人参,这是喻嘉言立论的,跟其它清肺燥的古来方剂最大不同点就是它有人参,别人不敢用人参。清燥救肺,这个时候肺气真正得令以后,这个气就下来了,下来以后,所有阳气全都收敛起来,这个实力就集中了,就像一块石头一样,沉潜水蓄了,沉在底下,聚在底下了。“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原。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这句话把脉法的总纲给列出来了,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不得改易的。古人的文章,像这种经典的,就必须要反反复复深刻地去体会,它的前后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取类比象,都代表一大类。首先他讲,脉有三部,代表着营卫流通,一日一夜复交会于寸口。“出入升降,漏刻周旋”,这是我们古代的计时方法,把一日分成百刻,一周周旋,“当复寸口,虚实见焉”,所以,寸口为脉之大汇要,可以候一身之气血寒热虚实。“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至于所谓的变化相乘,阴阳相干,要学习这些我们古人的文化,你们如果比较专心的话,最好买本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的原意,营是什么意思,卫是什么意思,这个原意就接近仲景的用意。变化相乘,什么叫乘,什么是变,什么是化?变和化是两个词,是两个概念,你把这个概念理解了,才能能进一步深刻体会它是怎么样的内在变化,气血的变化。阴阳相干,干是什么?干是主干,阴气阳气是互相辅佐,互相支持,不是我们一身之内阴阳互相打架。十天干,十个柱子支撑着天,叫十天干;十二地支,是树长了十二个侧枝,叫十二地支。“风则浮虚,寒则劳坚”,这个时候,你看这脉讲解的就是说产生风象,风象是什么?六淫之气,外有六淫,内也有六淫,天有六气,人亦有六气,天地六气可以互相感应。这在西医来讲,这又感受什么病毒,那又感受什么病毒,我们中医没有,没有感受这些病菌,只是外在的天气的六淫之气,引起我们内在六气太过不及的变化,偏盛偏衰,这叫六淫相感,没有说风寒暑湿钻进去了,叫相感,相感以后就不正常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专门善于治疗西医治疗不了的。我前几天有个朋友,说感染了烟曲霉菌什么的,得了一种菌感染,西医没招,本来是人体的正常菌,平常不能为祸,突然为祸了也不好治,治疗后副作用非常大,都得一块杀伤,杀伤完,抵抗力就很差了,就相当于这个国家,没事百姓都暴动了,杀谁呀,越杀百姓越少,抵抗力越差。百姓总得有吧,活不下去了,总得暴动。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调整它内在六气的变化。当然现在中医也得看分什么是中医了,有些人看风寒暑湿燥火,风那就疏散风邪呗,寒就温阳呗,老是以这种见病治病的角度,不懂得见病知原,不懂得我们人身整个养生,德配天地,适应天地自然这个道理,这个时候治病必败,吃下去药就感觉舒服了,病减了,再吃再减,过两天病人也没了,就这个效果。所以在治病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元气,一定要站在整个角度、全局的角度来观察。不是说光西医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我们中医现在也是头痛治头脚痛治痛,对吧?“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这个我就不讲了,只讲“设有不应,知变所缘”。这以后讲的就是脉法的知常,就是变化。什么脉,什么病,它会给你讲一些大的规范,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按图索骥,再慢慢得到自己的体会,再逐渐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你看,浮脉,浮脉不是主风吗,可是人家没有风象,整个一虚象。浮主什么?实邪的时候有风象,感受外风的时候脉可以浮,浮为生长之象、发散发越之象,木气发越,所以脉象浮;但这个时候没有感受外邪呢?不是实象,是虚象,是内在精血亏,敛不住阳气了,它也会浮。有风象,夹杂着湿象,痰湿之邪就把这个风气沉潜了,就不窜在肌肤营卫里面,就带在筋骨里面,像很多风寒湿病人,风湿痹痛,反而表现出来脉沉细等等。这个时候,“设有不应,知变所缘”,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邪不空见,中必有奸”,这句话就点明了我们在临床之上,你看很多人讲仲景的时候讲,有时候舍脉从证,有时候舍证从脉,通过这句话你就知道,为什么要舍脉从证呢?因为我们对脉象的观察力还是太肤浅了,真正观察深刻的时候就不会舍脉从证了。举个例子,平常这个人非常胆小,现在喝了点酒突然感觉胆挺大气挺冲,这时候你一见:诶,这不是以前那人了,还是那个胆小的人吗?这就叫观察不仔细。真正胆大的人,有勇力的人跟喝过酒的人,他们俩个勇气的感觉有质的差别,这个时候就靠你体会了,你能体会出来,你就知道了。大承气汤,脉迟,迟还是在内,只是那个脉气不流通了,脉气不流通的这个迟,跟脏寒的那个迟缓一样吗?这个虽然迟,但有股郁阻不开的感觉,是实象。而那个迟,沉迟呢,就是脉搏羁留不通,就感觉到瘀结,粘滞不开,没有什么力量,没有什么郁勃,这两种感觉有种微细的差别,但这种微细的感觉,你用感觉去碰撞它时,会感觉出来质的差别。所以在搭脉之中,我们内心的感觉一旦敏锐开了以后,就能够判断出常人认为没有差别的,或很难判断差别的,在你的心里就有天壤的差别。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六部脉太过就有太过之象。为什么太过呢?你看他的禀赋,他的生活居处,他的起居动作,他平常是不是这么烦劳,这么大运动量,气息这么奔涌。为什么?他有他相对应的生活状况。有人不及脉,特别弱特别柔,他也有他相对应的生活状况,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在家里想点事,看点书,内心和气息都是收敛的,他的生活的象和他的脉象是相合的,有不合的,“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他平常都是非常烦忙、非常烦张,需要非常外向去应对各种事儿,可是你摸着他的脉还非常沉细,你就考虑“设有不应,知变所缘”,这问题就来了:他的精血已经很弱了,强打着精神在撑着,气血撑不住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对病人的生活起居,平常的工作状态简单地问一下,然后进行取象。他如果平常工作非常烦忙,非常外向,可是脉又比较沉细、沉缓,这就代表他跟他的工作其实是脱节的,内心就容易对工作产生对抗、压抑,这时肝脉要郁结,就非常正常。所以你就要建议他可以换一个工作,找一个适合自己身心状况的,如果再继续干下去,第一,事业上没有什么发展,第二,身体还要不断地受到折磨、摧残。
第一段讲完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同学:支饮什么意思呀?行者:支是什么意思?在古代支和干相应,一个树主干,叫干,旁枝,叫支,支饮呢,邪在胸胁,水聚胸胁,病人会有膨胀,撑着的感觉。同学:老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那个象在寸关尺里边把脉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四时的常脉吗?行者:大象,先把握大象。同学:我是说,在寸关尺行者:有变化,但是要先考虑大象。同学:那主要集中于寸关尺哪一部?行者:不是集中在。东风一吹,万脉皆弦,所有脉都有弦意了,没有弦意是不可能的,那人的生机就出问题了。春天万物一生达,你这个脉硬,都隐带弦象。秋天都隐带收象,但还有人不收,只是他的脉象会比平时收点。他不收是他有问题,木气过亢,金气想收,刚开始那点金气根本抗不住木气,只有到了深秋,金气真正得令了,才可能压制住木气。即使这样,很多人的脉象还是以弦为主,四季都以弦为主,这是他禀赋的体质。这种人容易紧张,容易心悸,容易腹泻,容易出现就是说肝木克犯盗泄这种现象,盗汗。至于在六部中,我知道你的意思,在六部之中,肝脉硬是什么?弦,弦缓,弦滑,或者是弦而柔弱。我学脉时刚开始是这样的,我开始就搞不清楚这各种脉象是什么,跟我都没关系,落不到实处,理论上理解,到不了深刻,深刻体会不到。到底他是什么脉,到底它是什么感觉,怎么来的,你搞不清楚它怎么来的。你说弦脉,为什么会形成弦脉?没一家会这么讲。牢脉,牢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牢,内在气血他是怎么运行的?这个时候,从内脏的角度来说,进行剖析了以后,然后慢慢开始有了感觉。首先,初春时阳气要萌动,刚开始萌动的时候,外面都是阴寒之象,冬至一阳生,天地是寒气是最隆盛的时候。当然,最寒的时候是大寒,阳气升升升,到大寒,天气还在不断地寒冷,但是阳气也在不断地萌生,这个时候阻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是什么,弦,弦脉,沉而弦,肯定还有点疾,会有点疾,它弦,想升升不出来。这个疾一定不是快。你们很多人以前没有听到我讲过,脉分疾缓,就像我们以前打太极一样,我们老师打得非常好,我们都是三十分钟一套拳,陈氏八三式,他七八分钟就可以打完,他七八分钟打完,一点不让你觉到疾,起伏顿挫,非常沉稳到位,非常柔和就过来了,一点都不感觉快。象我们如果十五分钟打完,就感觉你这是走得慌慌张张的,过来挺快的。这就是疾缓之间的差别。有的人跑不快,他硬是想跑快,他就显得很疾,很着急,他干不快,非想干快。有的人干得非常熟练,即使动作非常快,也让人感觉不到疾,非常缓和地就干完了。这叫疾缓,疾缓是感觉。滑涩也是感觉。脉象有很多,有的是形容脉体的,有的是形容脉势的。脉体的,它体象,就是以体象为主,另外还有以感觉为主,以势为主的,就是以感觉为主,不一样。你象脉滑,有的时候是体滑,有的时候是势滑,这也分两种,势滑就是脉息流畅,没有阻碍;体滑就代表它充盈。《内经》上说的体多一些。你可以体象充盈,但是流起来并不那么畅快,这是经常有的。水流非常充沛,但这个充沛还总感觉在哪个地方堵住了,所以感觉木气发泄不很通畅。临床上有很多病人,脉象弦滑,一摸他,肝气旺,有余,一问,大便不畅,为什么?木气不能条达,木气郁遏,气血郁遏了不能条达,这个时候就老是便秘,老去上厕所还没有,一天总有那么几回,这个时候就是木气不得和畅。这个时候你会在脉体滑的同时感觉到郁涩不畅,这叫体滑而势涩。《内经》里讲体多一些。我们脉法很多是讲体的,也有讲势的,也有讲内在用的。所以我们在分别脉的时候,看古文书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要不然体用你搞混了,你就搞不清楚了。前后自己跟自己打架,打完架以后还说这古文打架,说得都不可信。现在很多学者都这样。我们不能对古人有任何指摘。我们只是想看他想阐述的那方面,汲取到我们能理会到得东西就行了。还没学习呢,首先想你这口饭喂得不对,角度不对,碰牙了,这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态度。“脉法二。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曰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这个主要讲的是脉法的出入阴阳,这是最基本的,最为基本的,很简单,很切实,但一定要真实地明了。就是这么简单,你把北中医那些教授拉过来,真正能有够体会的人不多。不是我小看他们。什么叫“初持脉,来疾去迟”?“呼吸者,脉之头也”,就是说我们一呼一吸,对脉是有引导作用的,但是内在的脉息又跟呼吸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我这儿摒住气不呼吸,那儿脉该怎么跳还怎么跳,是不是?只是它们两个有个互相引导。呼吸是我们外在的气,是最表一层的盈缩;内在的脉象是深一层次的盈缩,血脉的盈缩,所以是一内一外。等到我们打坐,慢慢的呼吸数吸,呼吸慢慢地柔细停止了以后,我们就能呼吸内合于脉息了,这叫龟吸,这个时候就会有体会了。初持脉,你看他讲了初持脉,看书一定要仔细,为什么讲初持脉呢?他这个有讲究,初持脉跟久持脉,这个脉绝对就不一样,这里也是有文章的。至于什么文章我先不讲,下节课作为一个提问,大家想想初持脉和久持脉,气血有什么变化。大家记一下,回去写作业,下节课都带作。“来疾去迟”,什么叫来疾去迟能体会到吗?你讲讲,来疾去迟。同学:我感觉就是说一搭脉的时候,那个脉往外张的速度快,往里进的速度慢,收得慢。行者:这个在于疾缓的过程之中,往往还蕴含着一股力量在里边。你说的这个速度也是一样的。还有一点,我们古人,上古圣人讲过,“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是不是?善言物者,必有验于事,善言事者,必又验于物。我们既然谈理论,你要给大家要讲明白的话,你不要纯理论对纯理论,你要讲个事就行了,叫比喻,只有比喻才能传神。你纯讲理论的话,还是比较生涩。就像我们迈步子一样,抬的时候很快,落下去的时候很慢,古人叫这什么?木气过旺,如鸡践足,鸡走路,啪,伸爪的时候很快,抬起来,然后踏的时候,张着向前一踏,踏的时候很稳,是不是?这叫弦脉。来的时候这股力量比较充沛,去的时候缓和下来,证明他的脉息是往出走的这个力量比较多一些,往回收的力量少一些,是不是?这个大家稍微明白一点吧,出就是阳,阳的部分要鼓动,入的部分叫收敛,对吧?这个就讲到,我们在平时搭脉之中,就要求你们达到的第二步境界是什么,你对一部脉的来去要分明。来去至止,四个部位。来了,来了以后在高处,他会获得到,到了是什么现象?从地下涌动上来。去,收回来。至,指到达顶峰,止,就是收到底下停留的时间。止,停在底下是多长时间,是什么状况。有的时候,至表现出来在上面停留的时间长,有时候停留的时间短,停留展现的现象不一样。通过来去至止,这四种现象,就把脉分成不同的象。当然,你内心有感受以后,你可以分成百千个象,很多医家在这方面有所感受以后,把脉分成反反复复的各种脉,这没必要。最后还是归结于,我觉得还是归结于五行四象的各种脉象就行了。因为五脏脉象是最接近于脉信四时,四时脉象最简单的这个阳气生长收藏规律的,这是有源头的。你应用起来可以五花八门,你把这个根原失去了,后学者就迷茫了。他教他徒弟以后,不知道教到哪儿去了,是不是?越来越追求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看起来理论越来越玄妙,越来越精深,其实到最后,就是一个衰亡的兆头,没有根本。所以我们论脉,十天干,上来就立着十天干,就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缓居其中,是五象,五行五象各有太过不及,所以立成十种脉象。这跟仲景的十脉有着联系,但不是全然一样的。这是我看他的书,我自己立出来的十脉。“来疾去迟,此为出疾入迟”,这句话就没有什么意思,就是换个角度讲一讲。来疾去迟,大夫搭病人脉知道来疾去迟,如果在病人角度,就是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这话也没什么意思,内虚外实,大家不要把它想得好像是不是内在什么经血亏了,怎样,怎样,他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内是什么?内为阴,外为阳,是不是?我们一身的阳气,我们一身之气是怎样往外去呢?一身之气,阳主煦之。练过六字诀的可能知道,六字诀的肝脉就是“煦”,煦字诀,就是木气要升达、要奔发、要条畅,叫阳主煦之。阳气要鼓动,要往外走;阴主吸之,我们一身之气,阴精之气不足了,我们就吸不住,掩藏不住,叫阴主吸之,叫阳嘘阴吸。古代春秋诸子百家里解释阴阳的时候,怎么解释阳嘘阴吸?在这里怎么讲?你看这个脉搏,出疾入迟,一股劲都喜欢往外跑,可见外面力气大,可见阳气足,煦的力量足,是不是?阴气弱,吸的力量不足,是不是?阳为在外边,这所谓内虚外实,知道这个意义?知道以后就不要把它联想到好像这个人内在就空得不得了了。它只是讲的这个意义。你遇到这个脉象的时候你不要觉得,哎呀,内虚外实,这个虚实因为我们在学医过程中的很多教科书里边,关于虚实内外,会产生很多理论痕迹,你这个理论痕迹没扫净的时候,一看到这句话会产生很多联想,总觉得这句话好像理解起来不是太踏实,会不会有这种感觉?怎么没人响应啊?你说说。同学:是有这种感觉。行者:我当初上大学的时候,一看我就这种感觉,我怎么理解起来这么别扭啊,这明明就这么简单,怎么读起来就这么别扭啊,最后还是自己的问题。自己如果是张白纸,上来理解就很踏实,这个虚实内外在脑子里建立起来,就是说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必须把它全部清理扫净,到那个时候理论才精纯。第二段话我就不用解释了吧。第二段话谁帮我解释一下,第二排那位同学。同学:初持脉,刚开始搭脉的时候,给你一种振振的感觉,就能初步判断,他的阳气并非那么地盛,但是他的阴气要比,就没真正达到这种阴平阳秘的那种地步,他的阴气过盛,所以会引住阳太多,使阳气不会向外冲。行者:你讲的是你现在初步的感受。讲东西吧,首先要依文解义,首先按照文字来讲,你就按照文字来理解。来迟去疾,来的时候缓慢一些,势道不足一些,回来的时候感觉势道足一些,匆匆忙忙一些。举个例子,还拿走路举例子。同学:上台阶。行者:有这么点意思,但上台阶还不完全是。你刚刚才讲的那个意思已经对了,这种状况是阴盛阳虚,就好像一个非常疲惫的人走路,你看看他抬步子肯定非常艰难,要落下去非常迅速就落下来了,不像那个大公鸡,抬着步子落步伐的时候非常稳健,是不是?那是非常有气度的,是吧?非常快地抬起来,非常稳地落下去,而身体疲惫迟钝的人,脾肾阳虚,中焦寒湿了,好像每天感觉没精神,拖着走一样,好不容易把腿抬起来了,然后感觉支撑不住,感觉赶快就把腿放下了。就这种感觉。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为”,你看,这里面又是两种,这里边是以呼吸之象,来类比脉法的出入,在这个里面解释还有歧义。我曾经看过一个版本说,这个来疾去迟讲的是呼吸,你们看也是会引起这种歧义吧。持脉的时候呼吸的疾驰,这里面有这一层含义。但是,我从我的实践领会来说,这句话讲的是一个脉意的大象,就是阴阳出入的一个大象,大家把这个要好好的理解。别看这么简单,这是一个真正的根本。在你搭脉的时候能把这个非常纯熟、没有任何痕迹地运用进去,这就已经算是脉学有根底的人了,要不然只停留在理论上。为什么我说咱们学校的那些老师们,一讲脉学你一听,就好像没搭过脉似的。没有感受的人说出来的话你就感觉不舒服,他不一样,就感觉怎么听怎么不对劲。当然,不是自家的东西说起来肯定没感觉。底下这个其实都比较好讲,是关于脉法的具体的各个脉象、大象,立出来的各种规矩。我就不讲了,我今天就讲到这儿。下面跟大家讨论一下,然后下节课主要还是要讲关于卷首,仲景、黄元御先生提出的伤寒微旨,把这个要好好讲一下。今天回去,第一点:把我说的问题,初持脉和久持脉弄明白;初持脉并不是一刹那间的现象,初持脉的时候往往反映的跟久持脉之间有差别,这个时候是正气的虚实的差别。大家可以从正邪这两个角度来判断初持和久持。初持可能也就是五到十秒,久持可能在一分钟左右,就算久持了。同学:老师,初持脉是不是把三部脉都得搭到。行者:你这一爪不就是三部吗?同学:会不会跟医生的状态有关系?行者:有关系。但是我们持脉有道,虚静为宝,早已经把这种状态排除在外了。所以,医生的心态如果有起伏,如果自己调控不好的话是不能够搭脉的。首先,医生要有一种能够出离自己身心状态的感觉,自己再烦躁,再浮躁,或者是再压抑,自己不受自己状况的影响。必须要有这种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的话,看病就非常成问题了。你说今天心情不好……。(众笑)初持脉、久持脉,仔细想一下,然后把来疾去迟应用到搭脉之中。你们回去自己给自己搭脉,是不是?找一些平常瘦一点、特别活跃的,感受感受来疾去迟的感觉。然后再找一找平常沉静的、不喜欢动弹、胖胖乎乎的、元气弱的,找一找来迟去疾的感觉,体会体会。要实践,学而时习之。你体会到了之后你就会有乐趣。你把握到了,一有感觉以后你就感觉好像沟通了,产生真正的沟通。这个脉就不是理论了,这几个条文就没有意义了。要不然的话讲课就没有意义,全是理论,今天在我这儿听,明天到另外一家讲课那儿又听,每天装的满脑子教条的知识,学到最后,再怎么学你也赶不上电脑啊。电脑就是没有感觉,是不是?你看北中医有些专家“何其痴也”,想着把所有的古方、经验我都输入电脑,我一定要整出来一个软件,我要整成脉形图。你整成脉形图,这个脉是二维的吗?你能整出来吗?人的感受有方方面面的,这个通感像音乐一样,它里面表达的节奏是非常丰富的,你就那一根曲线,然后在曲线上画一些毛毛渣渣的东西,本来一个很美妙的东西被他们搞得非常难看,不是简单就是难看。当然,他也可以搞脉形图,一个什么脉,他水平非常高,画一幅画,画完以后,当然这个比较高了,画完以后首先要领会画的意境,然后才能感受脉的意境。要不然,现在都是搞科研,搞量化,搞教条,这中医彻底没路了。北中医现在还在搞科研,是吧?应该是科研为主。没办法。早在五年前,好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说十年医改,什么科研怎么怎么样,全都失败了。它现在还搞科研,失败了看来没有铲除。行,今天就讲到这,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一下。关于脉法的问题,疑惑或者是想法,想学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愿望,讲一讲。同学:我说一个问题吧。刚才您讲的那个来疾去迟和来迟去疾的问题。我有一点自己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这个来和去吧,首先在实际岗位当中,大体方向有这么两种:一个是这里面的脉就像水流一样,是从尺达到寸的。还有一个就像小兔长牙一样,是从里面往上的,大概就是这两种。但是这两种呢,不论是哪种也好,它的来我都理解成是应指,就是碰到手指,就好像心脏往外扩张的时候,你的手指在心脏的外面缘,心脏正好碰到手指,这个就是来。然后那个去呢,就是这事过去了,正好是离开手的那一瞬间,这个就是去。所以说,来和去无论是水流的方向还是由下往上的方向,它都是应指的那个瞬间。那个来疾去迟的意思就是应指的那一瞬间特别特别明显,而且不太柔和,不应指那一瞬间没感觉到什么突出的变化,这样的话就证明他体内反而是木气瘀滞不能升达,就是这么一个想法。他之所以瘀滞,不能升达,是因为他内在的推动力不是太强,所以说是内虚导致的外在表现,就是内虚外实。然后那个来迟去疾就是有这种情况,这个脉来的很平滑,但是有可能,一般情况是到了寸脉忽一下就没了,就是也不知道它怎么着一下断了,或者是散开了,你不知道它具体去哪了,这个就是来迟去疾。这个情况就是指内在他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就是走在最表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这个就解释为内实外虚。行者:啊,这是你的一个体会和感受,跟我解释的角度不一样。我这个解释是从阴阳大象的角度来解释。来就是阳气鼓动,去也是阳气潜藏的一个过程。潜藏跟阳气升达,这是阴阳升降的一个过程,在脉象之中也可以体现出来。至于你感觉到从尺部脉左升右降这一个所谓水流贯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脉法中的另外一项,这个就叫纵观考虑。我们现在讲的就是一部一项整体的现象,也就是整体的现象。你是要三部统观的话你会感觉到脉象流淌的这个趋势,这是第二步。你讲的应指的这一刹那,应指的这一刹那叫至,不叫来去。来去至止,就是说至的那一刹那,它在上面是要停留的,你感觉它至的一刹那。有的停留的时间长,力量足,有的停留的时间短,力量小。有的能在上面呆住,有的呆不住,这是体现他的心肺之气的足与否,或者是邪热亢盛表面阳热之气的多与寡,太过或不及的现象,根据此判断正邪之象。来去是有来去的,因为脉象从刚应指到力量承受,这个力量会从小到大展现一下,然后再会缩小。并不是你讲的啪一瞬间碰上了,然后这一个瞬间消失了,这怎么去疾啊?你只能感觉来不及。你怎么感觉去疾呀?同学:就是突然就没了。行者:都得没啊。有的是缓慢地没了,有的是突然地没了,突然没就叫去疾。去疾也分几种现象,有的真的去疾。这分太过、不及两种现象。阳嘘阴吸,阳嘘的话可以不可以是正气非常足,阳气旺,可以吧?可以不可以因为外感受风热,脉象鼓动,也可以吧?一个是正一个是邪,一个是邪气过,一个是正气足。正气足是由内在而发的,比如说心情急躁也会来疾,外在感受风热也会来疾,热象,木气瘀滞。去疾呢?内在寒气内凝,也会去疾。还有,阳气衰弱,也会去疾。这两种去疾的时候,又有有力跟无力的区别。这在脉象中你去体会,一般来去需要体会一段时间,然后把它整个分开,来去至止四步。不过一般搭脉能够理解到这个“至”,不容易,应指的一刹那。然后还有止,脉不跳了是个什么现象,时间长短,脉息从刚现到刚没的时候它的状态是什么,都要去体会,用心去体会。你现在搭脉能够明显感觉到来去吗?同学:没有。行者:你刚才的评价就感觉变成一个至了,我感觉。同学:不是,是一个动态的,只不过动态的方向不一样,有时候是横向,有时候是纵向。行者:你不要管那么多,你只要感觉到有股阳气升降敛潜这个过程就行了。因为脉的搏动是这样的:我们人体的元气是一盈一缩,只要顾及到这个角度。脉气也是一盈一缩。你要是老想这么多的话,你主观会引导它,你会引导它很多种方式,不同的。这个时候你领会脉的时候,你虽然方向、角度多了一些,但是对于最根本的东西,容易脑子不会更加的纯澈。脉是怎么现的,怎么没的,它这是两个过程。我们这个手它非常柔软,我们搭在上面,指肚是非常柔软的,它有往外抗争,往下收缩的这个力量。你要是感觉到非常敏锐的话,你会明显感觉到它的起伏。这中间是有时间段的,从它整个现的力量,到指尖,力量到达顶峰,然后力量再消失,这就是来去。不要说,看见有了,一看没了。(笑)还有什么问题?那我问问你,你刚才说:你感觉这个脉象水流一样,尺寸之间,有力量衔接,是不是?有传递的这个感觉。你现在是按着左升右降这个角度,还是左右两个手都一样,从尺到寸?同学:没角度。行者:左右不一样啊!同学:对,但是,搭上去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行者:那左手脉呢?左手脉是从下往上流,还是从上往下流?同学:左手啊,从下往上。行者:那右手呢?同学:右手不太明显。行者:脉气,这个不要给自己下定论。右手是从上往下,是收的,这个不好理解。要是发的好理解,逐渐展现出来,这个大家都能感觉。逐渐收,逐渐隐的时候,这个就不好理解了。这个脉,来我还能理解,去怎么去的?怎么就没了。去是有力地去还是没力地去,这要去体会,体会深了以后,你就会用一些词形容它了。右部关脉一样,右部关脉浮大、不收,收不下去。脉息是这样的:左升右降,左路阳生,左右的阴阳跟道路一样,左路阳生,右路阴降,这是大象,你可以这么贯穿着去体会它。但是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之中,它也就是一个概念。它需要你类比出来概念以后,你看看它符合不符合左升右降。右脉浮大,卫气就劳张,右面就不降,是不是?尤其是现代人,大部分都会这样。肺部脉上鱼,每天心高气傲,想得还挺多,但是真正寸脉的本体又沉弱,肺气又虚;关部脉稍微浮大一些,想吃,有胃口,也能吃,还能吃凉的,但是真正中焦脾胃还寒湿;因为阳气都张到外边了,尺部脉就会沉弦无力,寒气就凝结在下。这是很多病人的现象,你就感觉到右部脉整个下不来。左部脉,你容易感觉到往上走,是那种走不上去,所以你感觉到它还在往上走,但是走不上去。左路脉有的弦滞,有的弦涩,但是都还往上走,只是不容易走上去。真正的平人,身体好的人,你搭他脉象就不一样,非常冲和,左升右降,非常地明显。右手尺脉就是沉潜,就像石头一样,收敛在下边,沉而有力,这就是命门火聚,阳气充沛的现象。感觉不要太多,一定要全部合于经,合于道。感觉多了以后,容易走入歧途。但是,有感觉比没感觉要强得多。所以《黄帝内经》讲,第一步会取类比象,有感觉;第二步,必须要按“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这五行阴阳就是要把它彻底的道路要规范化。行,今天我就讲到这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