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好这些养胃方法比胃药还管用

有报道称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2亿,是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而且由于各种生活、工作压力,患有胃病的人群越来越偏向年轻化。

知乎上曾有#胃不好是一种怎样体验#这一话题,点赞较多的一个回答是,胃难受的时候,觉得一辈子都不会再有快乐和愉悦了。

俗话说,“十人九胃”,胃痛、胃酸、腹胀等胃部一系列不适,会严重影响到工作、学习。胃不好的人群中,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先一起看看导致胃不好的原因吧。

胃不好的原因

×

1.精神因素:有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处于高压下或忧思过度的人群,最容易患上胃肠疾病。站在中医的角度讲,思伤脾,脾胃相表里,脾伤则胃伤。

2.晚餐过饱:长期吃夜宵或睡前吃东西不注意量,这样可能会因刺激胃黏膜使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胃溃疡的形成。

3.过度疲劳: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如果疲劳过度,都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调,胃酸过多而粘液减少,使粘膜收到损害。

4.饮食因素:饮食不洁、过度饮酒、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等。还有长期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过度食用这些食物,胃部分泌黏膜的效率就会变差,容易发生急性肠胃炎。

5、胃部受寒:不注意胃部保暖,破坏了消化道的黏膜,使胃部受寒,降低胃部对疾病的免疫力,从而引起胃病的出现。

俗语讲“三分治七分养”,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调养胃部?

养胃的方法

1、保暖护养。寒冷会使胃的活动减缓或出现胃痉挛,容易导致腹泻、疲劳和浑身无力等情况。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更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物。

2、饮食调养。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让胃中经常有食物能和胃酸进行中和。同时进餐时,应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食物与胃液的均匀混合,促进消化吸收,所以建议每餐进食时间不低于20分钟。

3、忌嘴保养。少吃或尽量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等食物,忌暴饮暴食,宜戒烟禁酒,少饮浓茶、咖啡等。

4、平心静养。专家认为,胃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日常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因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5、运动健养。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冬季活动建议在饭后20-30分钟后进行,并改为室内。

注意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不宜饭后立即“百步走”。

6、揉腹保健。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促进排便。

建议家里如果有砭石按摩器的朋友,可以借助它来揉腹按摩,按摩器可以发热,产生温度,渗透力加强,揉腹效果更好。

7、艾灸,调脾温胃。

中医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需要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之后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然后输送到全身各处,起到滋养全身的作用。

而脾胃虚弱、气血不和,则容易导致胃脘痛、嗳气、恶心、呃逆、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厌食、消化不良等症状。借助艾灸,温通补中,可帮助恢复脾胃功能。

每次取下面各穴轮流施灸,每穴约30分钟,长期坚持,脾胃功能得以增强,胃病也会有所改善。

①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②足三里穴

本穴位可调理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③承山穴

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和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凹陷处。(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④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以上穴位,建议1天1次,每穴灸30分钟左右。)

胃不好的朋友不妨坚持艾灸、揉腹一段时间试一试。如果身边有胃不好的朋友,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您还可以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fuxie.com/fxet/5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