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
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可伴有乏力、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紊乱。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疾病。
致病原因:
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柯萨奇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
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
寄生虫: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真菌:白色念珠菌等
抗生素使用不当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因抗生素使用不当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大便性状与细菌侵袭肠道部位有关,病情可轻可重。
消化功能紊乱:年龄越小越多见。腹泻不严重,大便性状轻微改变,为稀糊状便,含少许黏液,无大量水分和脓血,大便次数略增多。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支气管肺炎等,随着原发疾病好转腹泻症状逐渐消失。
过敏:对牛奶、大豆或其他食物过敏导致的腹泻。
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吸收不良引起腹泻。
喂养不当:多见于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婴儿。饮食护理不当、消化系统负担过重等导致轻/中度腹泻。大便为稀薄蛋花汤样,无脓血和酸臭味,如不及时控制,易合并肠道感染。
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肠蠕动增加,导致腹泻。
常见症状:
呕吐;食欲下降;排便频繁、>4次/天、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黏液。由于呕吐、腹泻和摄入量不足,有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注意事项:
排便时用干净的保鲜袋收集大便,30医院进行便常规的检查。
收集大便和呕吐物、记录小便次数,估算每次排出量,做记录,每24小时进行统计。
观察大便中是否有未消化的食物、黏液和大便中是否有血丝。
如果孩子伴有腹痛、呕吐、口唇干燥缺水、哭的时候眼泪减少、前囟凹陷、小便次数少于6次、精神萎靡、易激惹或嗜睡、孩子月龄<3个月、腹泻同时体温>38℃,都需要尽快就医。
在医生的指导下预防和治疗脱水;询问医生是否需要进行补锌治疗;听从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和胃肠粘膜保护剂。
适当的食物可以减少腹泻的时间,孩子如果接受可以常规喂养,供给充足营养。适当限制粗纤维、生冷、油腻的食物。
幼儿可以食用富含复杂碳水化合物是食物(大米、小麦、土豆、面包或馒头)、瘦肉、酸奶、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可以促进肠道粘膜细胞吸收电解质,减少大便中水分的丢失。
粪便中含有致病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时,沾染了粪便的用物应及时清洗、消毒。
便后及时使用温水清洗皮肤,注意臀部皮肤和肛周粘膜的护理。
适量蒸熟的苹果或胡萝卜,富含果胶和鞣酸,有吸附和收敛的作用,对腹泻的康复有辅助作用。
母乳喂养;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餐具的清洁、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习惯可以减少腹泻的发生。
宝贝小小的身体需要面对很多的挑战。好爸妈多了解、多学习一点,就能帮宝贝提早预防健康问题的出现、减少疾病、减轻不适、加速痊愈。做赢智好爸妈,和宝贝一起健康成长!
赢智好爸妈为您和宝贝悉心整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