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椿是广陵琴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广陵琴学之源流》﹑《我对古琴的估价》等少数几篇著作,理清了中国琴学史上的一些迷团,为后世正确认识广陵琴派在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地位留下了宝贵的 手资料。本次“百雅之首—重要古琴夜场”的“怀古”、“龙吟”古琴由刘少椿的后人提供,两床琴皆有著录,传承有序,保存完好,是本次专场的亮点之一。
刘少椿先生(-)名绍,号德一,原籍陕西富平。年随父南下经营盐业,在江苏扬州长期定居。扬州处于长江、运河交流处,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清代的名画家在这里聚集,有“扬州八怪”之称。这里的琴家人才辈出,称为“广陵琴派”,刘少椿先生即为广陵琴派10代传人,也是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先生对广陵琴派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弘扬了“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广陵琴韵,研究了广陵琴派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限度地保留了广陵琴派审美韵味,同时还为广陵琴派培育了一大批后起之秀,使古老的广陵琴学焕发出青春活力。
刘少椿的古琴演奏专辑有《刘少椿古琴艺术纪念专辑》、《广陵琴韵:刘少椿》。其中收录琴曲主要包括:《平沙落雁》、《樵歌》、《梅花三弄》、《墨子悲丝》、《山居吟》、《龙翔操》、《酒狂》、《梧叶舞秋风》、《良宵引》。刘少椿培养了一批琴界人才,包括其女刘薇,以及梅曰强、林友仁等。其中承其家学的刘薇因心脏病早故。刘少椿因悲伤过度,不久辞世。而梅曰强成为刘少椿琴风最忠实的继承者。
刘少椿
高雅飘逸超凡脱俗
——刘少椿的古琴演奏艺术
文吴钊
俗话说凡事要讲缘份。我与刘少椿先生虽久闻其名而一直无缘相识。迟至九十年代初,因研究之便,得以欣赏五十年代全国古琴采访的录音,其中广陵派大师刘少椿先生的演奏,高雅飘逸,超凡脱俗,在浓重的书卷气中,流露出清高淡泊的品格,及内中蕴含的真情,在众多录音中,其艺术境界之高,演奏技巧之妙,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大有倾昕恨晚之感。
广陵琴派是清初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出现的重要琴派。该派以《五知斋》、《蕉庵》、《枯木禅》等谱为依据,在融汇儒道禅的虞山派琴学理念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以琴写心,是广陵派人的旨趣所归。琴在其手下,完全是抒情写意的工具。随着琴人的兴之所至,其情感、想象、气息与指法、琴声完全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驰骋。其右手弹弦讲究轻重、强弱的对比;左手按弦注重虚实与吟狭卓注的细微差别;其节奏则强调自由多变、灵巧跌岩、欲断又连、似连又断等种种变化。正是这种对艺术美的讲究,形成了广陵琴人在意境、情趣和韵味的追求上不同于其他各派的特有风韵。其艺术实践为明人李贺“琴者,心也”的琴学理念作出了最生动的解释,也是以《溪山琴况》为代表的虞山派琴学理念的深化与发展。它的出现,使中国琴乐在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
刘少椿与广陵琴社社员
刘师出身盐商之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的严格熏陶,年长后更醉于古琴,昆曲与武术而无心经营。其古琴老师是广陵派大师孙绍陶。名师的指点和严格要求。为他的琴艺奠定了极其正规而坚实的基础。刘师自己又非常重视认真,刻苦的练习,再加上广泛的传统文化的素养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还有清高的品格和不慕名利的平和心态,使他在艺术的上形成了特有的风范。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琴论都强调弹好琴,必先练其指。因为琴是靠左右两手弹按发声的乐器,弹按的手势是否正规并合乎传统,左手吟狭是否得法,不仅直接影响到琴声的好坏,而且与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人弹琴时间很长,由于学琴时未遇良师,或遇良师而未加注意,后来又未能及时补救,结果会的琴曲很多,但佳者甚少。刘师弹琴,发音清实,和静:有圆有方,变化自如,在技术上达到了对广陵技法和传统规范的继承和超越。
二、要弹好一首琴曲,必须注意总体上把握琴声轻重缓急的对比变化和其结构布局。现在有的学琴者,较习惯于吸收较多西方节奏因素的现代音乐的节奏模式,对传统的散板节奏,特别是广陵派的自由节奏,往往相当隔膜,难以驾驭。刘师由于深得广陵琴艺的真髓,对琴声强弱的控制,对音与音之间的联接,转折与停顿,处理的那样自然,恰到好处。这琴声似乎完全是情感的语言,节奏也不是西方强弱节拍的再现,而是琴人情感的自由抒发。这种由“气”或情感的驾驭的节奏特点,正是中国传统琴乐在艺术上值得珍视的遗产。
刘少椿相关资料
刘少椿琴谱手稿《广陵遗谱》
刘少椿古琴唱片
三、有人说:精神与技术都越了必然的限制,达到艺术创作与表现上的自由,这是一个 艺术家的必要条件。现在有的人只强调“道”或精神,而忽视技术与技巧;有的人过分注重技术与技巧,而忽视“道”或精神。刘师的演奏,昕来那样高雅飘逸,超凡脱俗,引人入胜。这里精神和技术、技巧完全合为一体,两者相辅而成,互为表里,得相得益彰之妙。俗话说:琴如其人。从刘师的琴声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他那浓重的书卷气;他那清高淡泊的人格和情操:还有他对中国传统琴乐的理解与追求;其琴艺可以说己臻自由之境,在同辈琴家中其成就十分杰出的。
总之,刘师的录音使我们真实具体地了解到传统古琴艺术的精髓,以及以一个 琴家的成功之路,给我们的启迪将是多方面的。
刘少椿藏琴赏析
lot宋朱熹制灵机式古琴『怀古』刘少椿旧藏尺寸:长厘米材质:桐木著录:《中国古琴民间典藏》、《中国古琴珍萃》铭文:『冉冉溶溶聚气以成,油然而起势逐云从。』钤印:『知音世所稀』、『怀古』、『周鲁封藏』腹款:『朱紫阳制』RMB:4,,-6,,
铭文及钤印
腹款
灵机式,面宽而扁,项、腰作连续弧,龙池与凤诏作满月形,琴尾以紫檀雕刻双螭衔灵芝的纹样。鹿角灰胎,通体原髹栗壳色漆,断纹极其美观,琴面背通体呈蛇腹间流水断。白玉徽,*杨木雁足,古意盎然。龙池与凤沼作满月形。龙池上方刻篆书『怀古』二字,下落『知音世所稀』,两侧刻『冉冉溶溶聚气已成,由然而起势逐云从』,池下又『周鲁封藏』方印,笔体刚劲古拙,断纹入内,古朴自然。
其内刻有『朱紫阳』款,既南宋 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顺便揭示了朱熹一个不常为人称道的头衔——音乐家,《琴律说》一文便是他撰写的,也是他最早提出了『琴律』的概念。『怀古』是一把灵机式古琴,又常称为孔子式、夫子式。其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腰部内收一方条。从造型上看非常规矩,十分符合朱熹的理学标准,尾部的双龙昭示此琴规格之高。
故琴上还刻有『周鲁封藏』款识,周鲁封是清初一精于琴律亦善琴学考证的琴人,在安徽地区很有声望。广陵派琴学名家徐祺所编《五知斋琴谱》自编成后一直没能付梓,徐氏子徐俊在遇到周鲁封后,与其商榷、考定,并在周氏的鼎力相助之下《五知斋琴谱》方得以传世,并成为清代以来流传最为广泛的琴谱。毫无疑问有声望的琴人必然也会收藏珍贵的古琴,而这把宋琴『怀古』,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宋代的艺术高度,想必也是这位名人雅士的心头所爱吧!
著录
周鲁封编著《五知斋琴谱》
lot明朱翊鈏落霞式古琴『龙吟』刘少椿旧藏尺寸:长厘米材质:桐木来源:刘少椿旧藏著录:《琴颂诗经》,人民音乐出版社铭文:『龙吟』落款:『富平刘少椿』钤印:『少椿』腹款:『庚午年仲春获古良材,益国潢南道人吉旦雅制。』
RMB:2,,-3,,
腹款、铭文、钤印
宋徽宗嗜琴成癖,收集名琴藏于『万琴堂』中,由此中国古代皇室对于古琴的偏爱可见一斑。此种偏爱流传至明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皇室宗亲造琴甚多,这类琴一般被称为『官琴』,很为后代琴人所珍视。据《琴学丛书》记载:明代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皆斫琴。
古琴大师刘少椿先生所收藏『龙吟』便是益王琴。此琴长公分,宽(额17.6,肩19.6,尾12.3公分),厚5.4公分,面底皆朱漆,俱发蛇腹、流水及牛毛断纹,朱漆下为栗壳色底漆。琴材为桐木面板,琴腹款识有龙池内左方刻楷书『潢南道人监制』六字。琴背铭文有轸池下刻行书琴名『龙吟』二字。而这『潢南道人』便是明代益王,朱翊鈏。
著录
朱翊鈏,明太祖九世孙,宪宗四世孙,益恭王厚玄孙,昭王载增长子,翊鈏时年二十一岁,后其父袭封益亲王,翊鈏受封世孙。至万历年(),得嗣益王。在位二十四年,寿六十八,于万历三十一年()薨。谥号宣王。葬于江西省南城县境内。
琴学、琴制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与变革,至明代,在斫琴、制谱、度曲、著述等方面均达到空前的繁荣,即使兵临城下,琴事亦不曾废止。在流传至今的三十余部明代琴谱中,皇室宗亲所制的琴学著述有六部之多,有别于前朝的是,明代皇室宗亲在琴学著述的同时,常有监制或斫琴之举。究其历史原因,此时的皇族宗室之人是特殊的贵族阶层,他们徒拥虚名,坐糜厚禄,而无*治实权,所以才有了『不羡官家朱紫色,唯喜道人星斗装』的说法,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财力、物力去享受,而琴作为『琴棋书画』之首,是其排解情绪之 的选择,自然琴的工艺、用料都是 的,处处呈现皇家气象,『龙吟』琴式为落霞式,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琴的声音雄浑洪亮,适于表现比较宏大的有气魄的乐曲。观其形,闻其音,犹如苍龙出海。此琴曾在年被南京博物院借展。
目前博物馆藏益王琴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韵盘』、故宫博物院藏『天风环佩』、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玉韵』等。由此可见此琴为馆藏标准器
点击标题查看十周年秋拍更多精彩内容
展卷灿然——吴镇《山窗听雨图》
畅怀——涵庐旧藏元人手札
畅怀——赵孟頫《书札六帖卷》
孙君泽《阁楼山水》
如何读懂吴大羽?
阿波罗“护身符”现身匡时秋拍
弦话百年——私人珍藏提琴专场
倾情四百年,来自意大利的鸣弦传奇
王孙逸兴——溥儒作品专场
传统与诗意:周春芽的山石与桃花
张晓刚:冷色调的集体记忆与内心独白
珍稀名酒威士忌专场
刘炜:严肃的荒诞和玩世现实的无聊
生活之路——*胄作品专题
二知轩藏历代书画专场
一个古代文人的理想国
王广义:严肃的视觉*治玩笑
大风堂用印
展卷灿然——吴镇《山窗听雨图》
畅怀——涵庐旧藏元人手札
畅怀——赵孟頫《书札六帖卷》
孙君泽《阁楼山水》
国香馆佳酿:寒日里的温暖
北京匡时十周年秋季拍卖会预展:年12月2日-12月4日拍卖:年12月5日-12月6日地点:北京建国国际会议中心(建国门内大街9号原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12月5日星期一A厅10:00近现代及当代书画专场14:00王孙逸兴——溥心畬书画专场15:00清波轩藏名人书法专场16:00见山楼藏书画专场19:30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20:30畅怀——近现代书法夜场B厅10:30推陈出新——近当代陶瓷专场13:00风华绝代——明清瓷器专场14:30作意——佛教艺术专场16:00神工妙造——古董珍玩专场17:30浮翠流丹——私人藏珊瑚工艺品专场C厅10:30珍稀名酒(一)——国香馆藏佳酿珍稀名酒(二)——威士忌13:00天工紫韵——藏乐阁当代紫檀家具专场13:30珠宝及西洋古董专场12月6日星期二A厅09:30百年遗墨——二十世纪名家书法专场14:00古代书法专场16:00古代绘画专场18:00二知轩藏历代书画专场20:30澄道——古代绘画夜场21:00畅怀——古代书法夜场B厅13:30弦话百年——私人珍藏提琴专场14:00从十倒数:张颂仁先生重要私人收藏14:30先行者之路:二十世纪现代艺术15:30当代艺术专场19:30静观——重要私人收藏明清工艺品夜场20:00天工开物——瓷器工艺品精品夜场21:00瑞福集臻——宫廷艺术珍品夜场21:30乾坤堂——私人藏瓷玉工艺品夜场22:00百雅之首——重要古琴夜场C厅10:30方寸乾坤——印石篆刻专场13:30可以清心——紫砂及茶道具专场15:00寻味求真——祺昌号茶事茶叶夜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