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
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隐匿、缓渐,从发病早期症状出现(如腹部隐痛或间歇性腹泻)至确诊往往需数月至数年。病程呈慢性,长短不等的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有终生复发倾向。少数急性起病,可表现为急腹症,酷似急性阑尾炎或急性肠梗阻。
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三大症状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常于进餐后加重,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腹痛的发生可能与进餐引起胃肠反射或肠内容物通过炎症、狭窄肠段,引起局部肠痉挛有关。体检常有腹部压痛,部位多位于右下腹。
2.腹泻亦为本病常见症状,主要由病变肠段炎症渗出、蠕动增加及继发性吸收不良引起。腹泻先是间歇发作,病程后期可转为持续性。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和黏液。病变涉及下段结肠或肛门直肠者,可有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
3.腹部包块约见于10%—20%患者,由于肠粘连、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固定的腹块提示有粘连,多已有内瘘形成。
4.瘘管形成是克罗恩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因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而成。
5.肛门周围病变包括肛门周围瘘管、脓肿形成及肛裂等病变,见于部分患者,有结肠受累者较多见。有时这些病变可为本病的首发或突出的临床表现。
(二)全身表现本病的全身表现较多且较明显,主要有:
1.发热为常见的全身表现之一,与肠道炎症活动及继发感染有关。间歇性低热或中度热常见,少数呈弛张高热伴毒血症。少数患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甚至较长时间不明原因发热之后才出现消化道症状。
2.营养障碍由慢性腹泻、食欲减退及慢性消耗等因素所致。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可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和维生素缺乏等表现。青春期前患者常有生长发育迟滞。
(三)肠外表现本病肠外表现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相似,但发生率高。(具体请见本人之前在头条上发表的文章:医学科普知识: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与治疗方法)
并发症肠梗阻最常见,其次为腹腔内脓肿,偶可并发急性穿孔或大量便血。直肠或结肠黏膜受累者可发生癌变。
治疗
克罗恩病的治疗原则及药物应用与溃疡性结肠炎相似,但具体实施有所不同。
(一)一般治疗
必须戒烟。强调营养支持,一般给高营养低渣饮食,适当给予叶酸、维生素B12等多种维生素。重症患者酌用要素饮食或全胃肠外营养,除营养支持外还有助诱导缓解。
(二)药物治疗
1.活动期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砒啶仅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的轻、中度患者。美沙拉嗪能在回肠末端、结肠定位释放,适用于轻度回结肠型及轻、中度结肠型患者。
(2)糖皮质激素:对控制病情活动有较好疗效,适用于各种型中到重度患者,以及上述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无效的轻到中度患者。有部分患者表现为激素无效或依赖,对这类患者应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巯嘌呤适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或对激素依赖的患者,加用这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乃至停用。
(4)抗菌药物:某些抗菌药物如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本病有一定疗效。甲硝唑对肛周病变、环丙沙星对瘘有效。上述药物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故临床上一般与其他药物联合短期应用,以增强疗效。
(5)生物制剂:英夫利昔,临床试验证明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活动性克罗恩病有效,重复治疗可取得长期缓解。
2.缓解期治疗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取得缓解者,可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缓解,剂量与诱导缓解的剂量相同。因糖皮质激素无效/依赖而加用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取得缓解者,继续以相同剂量硫唑嘌呤或巯嘌呤维持缓解。
(三)手术治疗
因手术后复发率高,故手术适应症主要针对并发症,包括完全性肠梗阻、瘘管与腹腔脓肿、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
预后本病可经治疗好转,也可自行缓解。但多数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中部分患者在其病程中因出现并发症而手术治疗,预后较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