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45种中药材的真伪鉴别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请转发本文,或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在看”,谢谢支持

中药的伪品,自古有之,鉴别真伪,历来为人民所重视。如秦汉《神农本草经》序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士地所出真伪陈新”提出中药要进行真伪鉴别。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该书有一节提到“贸易别真伪”。清代郑肖岩在《伪药条辨》序中所言,“虽有良医,而肆多伪药,则良医无济于事,故良医良药,互相互补而行。”解放后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药的真伪鉴别,从年到现在共颁布《中国药典》八部。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从~年先后出版四本中药鉴别手册。年9月20日,我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并于年7月1日实施。年卫生部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国家加大对中药生产、经营监督力度。年12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良好的农业规范》即GAP,并于年5月1日实施。中药饮片GMP认证于年1月1日全面实施。年4月1日湖南省卫生厅“关于部分贵重药材必须送检的通知”这些法规、文件、教材、书籍,有力的打击造贩卖假药犯罪行为。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改革开放之机,钻政策空子,大量制造和贩卖假劣药,一些庸医开大处方,开出一些非治疗药品。目前药品滥用、误用、混用,伪劣的现象严重存在。群众反映说“人参不补,大黄不泻,黄连不苦,病准方对,药不灵”。由于这些质量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假药,严重影响中医药在人民中的信誉和广大人民用药准确、安全、有效。因此澄清中药的混乱,整顿好医药市场,加强对生产、收购、加工、供应、销售等方面的管理,势在必行。对中药进行真伪优劣鉴别,正本清源,实为当务之急。各级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药品管理法》,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执法部门一定要加大执行力度,生产、经营部门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一定视质量为第一生命,与药监部门共同打击假劣药品,将那些贩卖假劣的人一定要绳之以法。为了打击假、劣药品,现对42种中药材的真伪作一简易鉴别。

1.西洋参

一、西洋参的历史起源:西洋参在历史上是一种进口的名贵中药,载于《药性考》名“洋参”、《本草从新》名“西洋人参”、《本草纲目拾遗》名“西洋参”、《增订伪药条辨》名“西参”、《中国药物志》名“花旗参”、“广东人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进口药材部标准》W-16-86有收载名“西洋参”。《中国药典》年版首次收载。西洋参的发现与中国人参息息相关。在我国,人参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已有二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当人参在东南亚诸国享有盛誉之时,西洋参还默默无闻地野生于北美的原始森林之中,直到十八世纪()法国牧师雅图斯在英国皇家协会会议上发表了一篇以鞭鞑植物人参为题的文章,详细地叙述了中国人参(PanaxginsengC.A.Meyer)的外部形态和用途,并附有原植物图,这个刊物被加拿大特利尔地区的一位法国传教士拉费多见到,他根据中国人参的形态图,通过当地的印地安人于年在加拿大南部森林中找到了与中国人参形态完全相似的植物,这就是当时所谓“美洲人参”即现在的西洋参(PanaxguinguefoliumL.).余年以后,华工梅氏在美国东部丛林根据中国人参的形态也发现了美国野生人参,即美国西洋参。随后天然的西洋参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广为发现。据Nash年报导,西洋参年即向中国出口,由于当时价格昂贵(相当于黄金的价格),故加拿大的船主们对此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让狩猎者和印第安人大量采挖野生西洋参,运往中国及东南亚国家销售。美国则于年由“中国女皇号”商船从纽约运入中国,年前后每年运往我国的野生西洋参达到60万磅。十九世纪末,由于西洋参原产地的原始森林被砍伐以及经过多年的采挖,资源遭到破坏,其后渐有人栽培,西洋参栽培技术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产量迅速提高,在美国由年的2万磅到年的25万磅,年-年总产量保持50万磅水平,以后逐年增长。目前,西洋参在加拿大、美国多为私人经营,大部分出口香港,少部分销往东南亚国家国家。销往香港的西洋参经加工分装后,再转销中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朝鲜等国。西洋参是一种补气养阴药,人参是一种大补元气药,因此西洋参是一种人参不能代替的具有特殊治疗价值补益药品,性寒味苦,入心、肺、肾,有退热清火,补阴,生津降压的功能,咽干口燥,胃中大热烦渴者,用人参白虎汤时用西洋参代替人参均有事半功倍之效。二、西洋参的植物来源及性状:西洋参来源于五加科植物Panaxqeuinquefoliuml的干燥根。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纺锤状肉质根,高约30cm,草生,3-4年,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端,叶柄长5-7cm,小叶片五,膜质,广卵形至倒卵形长4-9cm,宽2.5-5cm,先端突尖,边缘具锯齿,小叶柄长1.5cm,最下面的两枚小叶片小,柄短或近无柄,花梗由茎端叶柄中央抽出,伞形花序,花梗细短,萼绿色钟状有5钝裂,花瓣5片,绿白色,雄蕊5个,雌蕊1个,子房下位,2室,花柱2,花盘肉质环状,浆果扁圆形,熟时鲜红色,花期6-7月,果熟期8-9月。主产美国北部和加拿大南部,分布西经60℃-90·30℃,北纬31℃-47℃的山区。三、我国引种西洋参的概括:我国引种西洋参到今已有50余年历史,早在年就开始在江西庐山植物园引种加拿大西洋参,已开花结果,但未能进一步总结推广,直到年再次从美国引种西洋参,并分别在北京,吉林,辽宁,黑龙江,陕西等省试种,协作攻关,到年各地试种成功,目前引种的西洋参在北京的怀柔,河北的保定,行唐,平泉;河南的郑州,山东的胶东,黑龙江的五常,穆棱;吉林的抚松,集安,靖宇,辽宁的丹东,锦州,抚顺;陕西的汉中,留坝,勉县;福建的大田,湖南湘西的水顺,长沙的宁乡均有种植,据统计,全国种植总面积约余亩,90年总产量约50吨。西洋参在我国引种的成功,不仅填补了我国农田栽培西洋参的空白,而且为我国医药宝库增添了一颗夺目的明珠。尤其是北京怀柔的西洋参无论是内在质量(所含成分的含量),还是外在质量(体形,色泽)均可与进口西洋参媲美。四、进口西洋参与国产西洋参的质量比较:我国在西洋参栽培技术上获成功,并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其质如何?是不是不如进口的好?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对进口西洋参和我国引种西洋参产品质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下列结论:1、国产西洋参根中人参总皂苷,分组皂苷含量与进口西洋参基本相同,尤以北京怀柔西洋参的含量为高,略高于进口西洋参(东北,华西,西北引种西洋参总皂苷或含量的波动幅度为4.6-6.38%,怀柔引种西洋参含量为6.36-7.35%,美国西洋参为5.68-6.80%,加拿大西洋参5.77-7.01%。2、国产西洋参与进口西洋参元素的含量波动较大,但主要元素种类一致,在重金属含量方面,国产西洋参较进口西洋参低,质量较好。3、国产西洋参与进口西洋参均含17种以上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人体必须氨基酸,2种人体半需氨基酸,各地区西洋参总氨基酸含量有一定差异,国产西洋参总氨基酸含量波动范围在5.84-9.57%,怀柔西洋参与进口西洋参相比较,赖氨酸,脯氨酸,亮氨酸略高,精氨酸略低,其它均相似。4、国产西洋参与进口西洋参生药切片与组织化学分析,二者类同。5、国产西洋参外观性状色泽,气味,质地因产地不同略有区别,有的产地西洋参成“便条形”,有的成牛尾形与进口西洋参的外观差异较大,但北京怀柔、山东胶东产的西洋参呈圆柱形,长纺锤状或疙瘩球形,与进口西洋参基本相似。有的较光滑,线状(眉状)疙瘩少,有的具纵皱较深,有的具栓化圆形疙瘩,芦头略大,有的质地坚重有的质地较软,有的颜色黄白色,有灰褐色或灰黄色。唯北京怀柔西洋参与进口西洋参除表面黄白色外相似。五、进口西洋参与国产西洋参性状的主要区别:

品名

区别

进口西洋参

国产西洋参

形状

主根呈长圆柱形或纺锥形或圆柱形,主根中下部可见一至数条的残断侧根痕,少数上部叉状分枝。

主根呈长圆柱形或长纺锥形或边条形、牛尾形、疙瘩形,主根中下部可见一条至数条残断的侧根。

大小

长3-12cm,直径0.5-2cm

长3-15cm,直径0.5-2.5cm

表面

浅黄褐色或黄白色,较丰满,有细密的浅纵或瘦瘪,纵皱较深可见横向环状线状栓化疤痕。(皮孔)

黄白色,灰褐色较丰满,有的具细密的纵纹或纵皱较深,可见横向环纹及断续线状栓化疤痕。有的较光滑,可见圆形栓化疤痕及横向环纹。

质地

质坚重

质坚重或稍轻

断面

断面较平坦,显角质状,有小裂隙,略显质状,粉白色或浅棕色形成层附件色泽较深,皮部可见暗黄褐色小斑点。

形成层色泽较进口西洋参浅,皮部黄色斑点少,其余同进口西洋参。

气味

气微而特异,味微苦而后甘,嚼之口内生津液口觉甚清爽,味久口中

气微而特异,味微苦而后甘,嚼之能生津液,口觉甚清爽,味久留口中。

六、西洋参的质量考证及真伪鉴别:对西洋参的质量前人早对训示:清代曹炳章在《增订伪药条辨》中谓:“西洋参欲辨真伪必须分气味,形色,性状。真光西参(野生西洋参加工品)色白,质轻松,气清芬,切片内层肉纹有细微菊花之纹眼。味初嚼则苦,渐含则兼甘味,甚清爽,能久留口中。若副光伪参(人参)色虽白,质重而坚,内层肉纹多实心,无菊清花纹眼,也无芬之气,嚼之初亦苦后甜,微咽后,即淡而无味,不若真者能久留口中。毛西参(没有进行加工的原皮西洋参)皮纹深皱灰黑色,内肉松白,质亦轻,疏松,气清芬,味微苦兼甘,后淡而枯甜,此即伪也。由此可见西洋参在质量上早就有真伪,优劣。加工与不加工之不同。随着市场的开放,人们对质量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西洋参的用量也越来越多,致使西洋参货源紧缺,因此,有以国产西洋参冒充进口西洋参,以人参冒充西洋参,或在西洋参中掺白参者给群众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故很有必要辨别伪真,分清优劣,保证西洋参质量。现将西洋参与西晒参的主要区别列表如下:西洋参与生晒参的主要区别

品名

区别

西洋参

生晒参

根茎

芦头芦碗

细长,多已切除有残存者,较小。

粗长,有时可见有残存者,稍大。

形状

长圆锥形、长纺锥形或长圆柱形,主根中、下部可见一至数条侧根断痕,至叉状分枝或已除去

长圆锥形,长圆柱形纺锥形,主根中、下部侧根常不呈叉状分枝

大小

长3~12cm,直径0.6~2cm

长3~8cm,直径0.5~2cm

表面

浅黄褐色,灰黄色或黄白色,饱满,有细密的浅纵皱纹,可见横向环纹及线状突起的栓化疤痕(皮孔)。

黄白色或灰褐色,瘦瘪,有较粗深纵皱纹,可见较密的横向环纹及少数线状栓化疤痕(皮孔),多不明显。

质地

质坚硬而体重,不易折断,遇潮不变软。

质稍疏松而体轻,较易折断,遇潮易变软。

较平坦,呈角质状,无裂隙,粉白色或浅黄白色,形成层处色泽较深,皮部可见暗黄褐色小斑点木质部可见放射纹理。

多不平坦,略显角质状或不显角质状,有裂隙,淡黄白色,形成层处可见褐黄色层纹,皮部可见褐黄色小斑点,木质部放射纹理不甚明显。

气清香而特异,味微苦而后甘,嚼之久含能生津液,气味久留口中。

气微香而特异,味微苦而后甘,嚼之久含不生津液,气味渐淡不留口中。

木栓层

栓内层

韧皮部木质部

木栓细胞4~10列栓内层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无裂隙或极少裂隙导管多单稀疏径向排列射线明显,射线细胞及木薄壁细胞不含或极少含草酸钙簇晶。

木栓细胞4~10列内层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有明显裂隙导管2~3个稀疏径向排列,射线明显,射线细胞及木薄壁细胞内含有多数草酸钙簇晶。

木栓层

栓内层

韧皮部

亮光较弱

无裂隙

亮光较强

有裂隙,有亮光

木质部

草酸钙簇晶

导管多单个、较小,有亮光较弱

存在于栓内层,韧皮部较少,木质部不含草酸钙簇晶

导管2~3个径向稀疏排列成放射状,有亮光、较强。

存在于栓内层、韧皮部,木质部较少

七、西洋参的临床应用:西洋参在我国早就运用于临床,《药性考》谓:洋参似辽参,味类人参,惟性寒,甘苦,补阴退热,美制的益元扶正气。以后各本草书均称西洋参,味苦,微甘,性寒,入肺胃二经,功能补肺阴,清火,生津液,人参则不同,人参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功能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宁神益智。《增订伪条辨》谓即西参滋阴降火,东参理气助火,《医学衷中参西录》谓西洋参性不淳而补,凡欲“用人参不受人参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西洋参具有抗疲劳,抗应激,抗利尿,抗缺氧以及改善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此外,还具有抗衰老,抗肿瘤和抗辐射等作用,正因为西洋参具众多的药理作用,故而被广泛地用于临床。西洋参为养阴生津药,中医常用治咳嗽肺,虚热烦卷,口渴少津,胃火牙痛等症。1、治热病伤阴虚热口渴。西洋参配石斛,麦冬,沙参。2、治肺病阴虚发热。西洋参配麦冬,川贝母,知母。3、治神虚血虚,体衰无力。西洋参配当归,熟地,白芍,赤芍。4、治精经衰弱和植物神经紊乱。对兴奋型神经衰落用西洋参配远志,酸枣仁。对植物神经紊乱而自汗用西洋参配白芍,浮小麦,五味子。5、治胸膜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慢性咽炎乙脑和其他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肺胃津伤证者,可用西洋参配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甘草、扁豆等6、遗精属相火旺者,多用三才封髓丹,即西洋参配天门冬、地黄、砂仁、黄柏、甘草。7、治心血管系统病,西洋参对高血压、心肌营养性不良、冠心病、心绞痛等有良好疗效,尤其对心脏病引起的烦燥、闷热、口渴等症较为适宜。8、消除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肿瘤引起不良反应,放疗或化疗后的患者多见于津液亏耗之象,常伴有口干无津、消瘦等等不适,白血球减少,胃口不佳、唾液萎缩,每日服西洋参数克,可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增进食欲,改善症状,控制病灶发展,疗效显著。服西洋参,对年老体弱、久病体衰等复症均有良好效果,可以促进体质迅速恢虚。2.天花粉天花粉为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的常用中药。《中国药典》收载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rosthorniiHarms的干燥根。最近,在质检过程中发现天花粉内混有两种伪品,分别为葫芦科植物长萼栝楼T.sinopunctataC.Y.chengetC.H.yeceh和湖北栝楼T.hupehensisC.Y.ChengetC.H.Yueh的根,现将他们性状列表和图进行比较鉴别。

天花粉

日本栝楼

长萼栝楼

湖北栝楼

外形

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有时已切片

呈不规则圆柱形,有瘤状突起,有时稍扭曲

长纺锤形或圆柱形,较粗长

粗厚,圆柱形

表面

白色或黄色,有纵皱、黄脉纹及略凹的横长皮孔

白色或黄白色

浅灰黄至淡棕色

带皮者浅棕色,有密集斜向或纵向突起的皮孔

断面

白色或黄白色,富粉性,棕黄色导管小孔呈放射状排列

强粉性

粉性或稍纤维性

粉性差,纤维较多

味淡微苦

味淡微苦

略苦而涩,稍土腥气

极苦

显微

有石细胞

有石细胞

无石细胞,异型维管明显

无石细胞

产地

河南、山东、山西、河北

湖北、湖南、江西、广东

广东、广西

湖北、湖南、四川

3.松贝

松贝主产四川的松潘,是川贝母品种之一,为贵细中药《中国药典》一部有收载。奉节贝母的原植物即湖北贝母,《中国药典》一部以湖北贝母收载,主产湖北鄂西(恩施地区)、板桥,四川(万县地区),川东奉节故又称板贝和奉节贝母,随生长年限不同而大小差异较大,大的似浙贝母,小的似川贝,因易与川贝母、浙贝母、东贝母混淆,应注意识别。由于松贝价格昂贵,奉节贝母价格便宜,不法药商常以丰节贝母冒充川贝出售。

川贝母与奉节贝母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川贝母(松贝)

奉节贝母

来源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的干燥鳞茎

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的干燥鳞茎

形状

类圆形或近球形

扁圆锥形或圆锥形

外鳞叶

二枚,大小悬殊,大瓣与小瓣等长,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二枚,大小悬殊,小瓣短于大瓣,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不呈新月形,俗称“怀中抱崽”

表面

白色或类白色

白色或浅黄棕色

顶端

闭合,钝圆或稍尖

闭合或微裂

基部

平,微凹入,中心有灰色的鳞茎盘,习称“蒜泥点”,可直立放稳,习称“观音坐莲”

钝圆,中心有一黄白色的鳞茎盘,不能直立

断面

白色,富粉性

白色,富粉性

气味

气微,味微苦

气微,味苦

4.大黄

大黄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有收载,具有泻火通便、破积滞、行瘀血等功效,其泻下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番泻苷,而伪品大黄中不含有这类有效成分,不能作药用,应注意区别。

大黄与伪品大黄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大黄

伪品大黄

来源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蓼科植物河套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形状

根茎呈类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或一面平坦、一面隆起的不规则块状

根茎及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多纵切,呈条状或块片状

大小

长5—17厘米,直径3—9厘米

长3—13厘米,直径1.5—4厘米

表面

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白色菱形网状纹(锦纹),有时可见菊花状螺纹星点,有的一端有绳孔。

黄褐色

断面

淡红棕色至黄棕色,近顶端星点二环,其下一环或散在,直径1.7—5.9厘米

淡黄红色,根茎无“星点”。

气味

气清香,味苦微涩

气浊,味涩而微苦。

粉末特征

①草酸钙簇晶多,直径21—微米,棱角大多短钝。②淀粉粒单粒,圆球形、长圆形或类方形,直径5—32微米,复粒由2—7粒组成。

①簇晶22—66微米。②淀粉粒直径3—48微米。复粒由2—4粒组成。

荧光反应

棕色至棕红色荧光

蓝紫色荧光

5.山豆根

山豆根又称广豆根,北豆根也称山豆根,〈〈中国药典〉〉分别有收载,而木蓝根未作收载,仅作地方用药。北豆根、山豆根、木蓝根是三种不同植物的根及根茎,三者药材饮片相似,但功效、作用、用量各有不同,因此应注意区别

山豆根、木蓝根、北豆根的比较:

名称

区别

山豆根

木蓝根

北豆根

来源

豆科植物柔枝槐的根及根茎

豆科木蓝属多种植物的根及根茎

防己科植物蝙蝠葛根茎

根茎

不规则结节状

不规则结节状

细长圆柱形,弯曲,有分枝,长50cm直径3-8mm

长圆柱形,常分枝,直径0.7-1.5cm

长圆柱形,多弯曲,直径0.4-1.0cm

纤细而弯曲

颜色

棕色至棕褐色

灰黄色或黄棕色

灰棕色

表面

具不规则纵皱纹及突起的横白皮孔

具不规则纵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成鳞片状剥落或掀起

细纵条纹,外皮易成片脱落

质地

坚硬

坚实

坚韧

断面

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

黄白色或淡黄色,略显纤维性

断面呈黄白色,显放射性纹理,中央髓部明显

气味

极苦

理化鉴别取饮片1~2片,加氢氧化钠试液几滴于外表皮上,分钟后观察:北豆根不显色;山豆根由橙红色变成血红色。木蓝属根的颜色无由橙红色变血红色的现象。6.当归当归生长于高寒地区,生长地域较狭窄,为了解决当归的紧张局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从保加利亚引种了伞形科植物,欧当归(Levisticumofficinalekonh)。由于欧当归与当归系同科不同属的植物,有关单位鉴定,确认欧当归的化学成份,药理效应与当归不尽相同,不能代当归入药,因此停止了生产。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卫生部曾明确指出,欧当归是当归的伪品,不得充当归销售或使用。近两年来当归的需要量增加,价格上升,又有收野当归、大独活、欧当归作药材或切成饮片,冒充当归贩运推销,故应切实注意鉴别。目前,栽培当归采用薄膜新技术,有效地防止肥料、水份散失,但出现多头现象,也应注意识别。当归与欧当归的主要区别名称

项目

当归

欧当归

来源

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

伞形科植物欧当归Levisticumofficinalekonh的干燥根

全长

10~25厘米

26~35厘米

根头部

略膨大,顶端有一个茎痕及叶柄残基

膨大,顶端有2个以上茎基及叶柄残基

主根

粗短,呈不规则的圆柱形,直径1.5-3cm

粗长,呈圆柱形,直径2-4cm

支根

5-6根或更多

3-4根

表面

黄棕色或深褐色

灰棕色或灰黄色

横切面

木质部黄色,有不规则裂隙,中心质密,有多数棕色小点(油室)

木质部黄色,有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及裂隙,中心疏松,有的呈空腔

气味

气清香、浓郁,味甘、辛而微苦

香气较浊,味微甘而麻舌,嚼之有不快感

组织特征

①皮层窄,韧皮部散在多个类圆形油室,油室大;

②分泌细胞6-9个,明显;

③木质部射线3-5列细胞;

④导管较小,散在或2-3个相聚呈放射状排列,较疏松。

①无皮层,韧皮部散在油室较多,但油室较小;

②分泌细胞数十个或不明显;

③木质部射线1-3列细胞;

④导管较多,散在或7-11个相聚呈放射状,较紧密。

理化

加稀碘液1-2滴,皮部层逐渐显出星星点点蓝色。

加稀碘液1-2滴,木质部可见蓝色放射状纹理。

功效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利尿,健胃,去痰,芳香兴奋,驱风发汗。

7.麦冬麦冬主产于浙江的杭州,余姚许山,四川的绵阳三台地区,多为栽培品浙江栽培三年立夏采挖,称杭麦冬,四川栽培二年清明采挖称绵麦冬。山麦冬主产湖北、四川、福建。原植物为湖北麦冬短葶山麦冬的块根。麦冬、山麦冬在《中国药典》-年版一部都分别做了收载。由于质量、价格不同,市场常将山麦冬混作麦冬入药。

山麦冬与麦冬的比较:

名称

区别

麦冬

山麦冬

来源

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百合科植物湖北麦冬或短葶山麦冬的干燥块根

外形

呈纺锤形,两端略尖

呈纺锤形,两端略尖

表面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

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具不规则纵皱纹

大小

长1.5—3厘米,直径0.3—0.6厘米

长1.2—3厘米,直径0.4—0.7厘米

断面

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

断面淡黄色至棕黄色,角质样,中柱细小

质地

质柔韧

质柔韧,干后质硬脆,易折断

气味

气微香,味甘﹑微苦

气微,味甜,嚼之发黏

8.山药

山药为常用中药,具有补脾胃,益肺肾的作用,《中国药典》有收载品种。市购山药中有地方习用品种如参薯、褐苞薯蓣及伪品木薯,或在山药中掺有滑石粉以增加重量等现象出现。山药、参薯、木薯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山药

参薯

木薯

来源

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块茎

薯蓣科植物参薯的块茎

大戟科植物木薯的干燥块根

外形

略呈圆柱形,长而略弯曲

不规则长纺锤形,略扁

圆柱形,两端稍尖。一端有茎痕呈纤维状,另一端有根痕

表面

黄白色,少数有浅棕色外皮残留,有细小纵皱纹

黄白色,残留栓皮为棕黄色,有棕黄色略凹的根痕及根迹,纵皱纹多而明显

黄白色,残留外皮为黄棕色,有新断粗横纹及点状根痕

大小

长15~30cm

直径1.5~6cm

长7~14cm

直径2~4cm

长20~27cm

直径1.5~2.5cm

断面

白色小颗粒,有发亮小点及疏浅的凹陷皱纹

白色,有波状皱纹,皱纹中散有少数棕色点状物

白色,有众多浅黄色点状筋脉散布在中心处聚成一小圆心,圆心旁有放射状裂隙

质地

质坚实,较脆,不易折断

质坚实,较脆,不易折断

质硬脆,饮片易吸潮变韧

气味

无臭,微酸,嚼之发粘

气微,微酸,嚼之发粘

无臭,味淡

维管束

有限外韧型,散生于中柱

有限外韧型,散生于中柱

无限外韧型,形成层环状,中心有初生木质部

石细胞

草酸钙晶体

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

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

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9.银柴胡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始收载于《中国药典》年版,在银柴胡的商品中,发现有将石竹科植物灯心蚤缀、死石竹、旱麦瓶草的干燥根作为银柴胡入药,应注意识别,现将四者区别如下表:银柴胡、灯心蚤缀、丝石竹、旱麦瓶草的比较:

名称

区别

银柴胡

山银柴胡

(灯心蚤缀)

山银柴胡

(丝石竹)

山银柴胡

(旱麦瓶草)

来源

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石竹科植物灯心蚤缀的干燥根

石竹科植物丝石竹及其同属植物的干燥根

石竹科植物旱麦瓶草的干燥根

外形

圆柱形,根头有珍珠盘

圆柱形,无珍珠盘,有地上茎残基

圆柱形或圆锥形

细圆柱形,根头有少数细小疣状突起

表面

淡黄色或黄白色,有纵皱纹及凹陷的须根痕点,习称“沙眼”近头根处更多

灰棕色,近头根处有环纹,下部有皱纵纹

灰棕色或棕黄色,有粗深陷扭曲的皱纹

灰黄色或黄棕色

切断面

皮部淡黄白色,木质部有黄白相间的放射状纹理(菊花心)

皮部白色,木质部黄白色,多裂隙

皮部白色,中心黄白色,周围有2-3层淡白色云彩纹(异型维管束)排列成断续的环纹

淡黄棕色,有细小的放射状纹理

气味

微甘

微苦辛

苦涩,嚼之麻舌

微辛

显微特征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薄壁细胞含大量草酸钙簇晶及少量砂晶

薄壁细胞含大量草酸钙簇晶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10.白花前胡白花前胡收载于《中国药典》年版前胡项下,紫花前胡原收载于《中国药典》年版,但在《中国药典》年版未作收载,因其不含主要成分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所以不能作前胡入药。白花前胡与紫花前胡的区别:

名称

鉴别点

白花前胡

紫花前胡

来源

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的干燥根

伞形科植物紫花前胡的干燥根

产地

浙江、江西,以浙江淳安,临安量大,质优

湖南邵阳,江西修水

形状

呈不规则圆锥形、圆柱形或纺锤形,根头部多有茎痕及纤维状叶鞘残迹,上端有密集的细环纹

根茎上端有残留茎基,茎基周围有膜状叶鞘基部残留

大小

长3~15厘米,直径1~2厘米

长7~25厘米

断面

不整齐,淡黄白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的油点,木部射线明显

类白色,皮部较窄,油点少。末部射线不明显

气味

气芳香,味先甜后微苦、辛

气微芳香,带油腥气,味淡而后苦、辛

11.龙胆

龙胆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有收载。近几年来药材市场出现以小蘖科植物鬼臼的干燥根充做龙胆出售,该品在《中药大辞典》、《中药志》上均有收载,称“桃儿七”,为西北地区的一种草药,性苦、寒、有毒。龙胆、坚龙胆、鬼臼的比较:

名称

区别

龙胆

坚龙胆

鬼臼

来源

龙胆科植物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龙胆科植物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小蘖科植物鬼臼的干燥根

根茎

呈不规则块状,长1~3cm,直径0.3~0.5cm,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

较短,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长1~2cm,直径0.5~1cm,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

呈不规则的块状,上端有凹陷的茎痕

圆柱形,略弯曲,长10~20cm,直径0.2~0.5cm,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上部多有明显的横皱纹

圆柱形,稍弯曲,长8~15cm,直径0.1~0.3c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上部无皱纹

圆柱形,稍弯曲,长8~18cm,直径0.1~0.3cm,表面棕褐色或淡棕黄色,有细纵皱纹

质地

质脆,易折断

质坚脆,易折断

质硬而脆,易折断

断面

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棕色,木质部色淡,中心有数个筋脉点

稍平坦,皮部棕色,木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平坦,显粉性,皮部白色,木质部黄色

气味

味极苦

味极苦

味苦、辛,有毒

12.射干

射干始载于《神农本草》,列为下品。《中国药典》收载,主产于湖北孝感,我省邵阳地区有大量的栽培,但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将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干燥茎作射干入药。射干与鸢尾是不同属的植物,化学成分不尽相同,《中国药典》收载了射干,同时又将鸢尾做川射干收载,现将二者区别如下表:射干与鸢尾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射干

鸢尾

来源

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干燥根茎

根状茎鲜黄色,呈不规则结节状,开花前抽出竹节状茎,高50~厘米,多分枝

根状茎淡黄色,粗短,一端膨大另一端渐细,形似鸭尾,开花时抽茎,高30~45厘米,少分枝

剑形,绿色带白色

马刀形,淡绿色

伞房花序顶生,7~9月开花,花呈桔黄色而散有暗红色斑点,柱头膨大,浅3裂

花单枝或二分枝,4~5月开紫色花,外轮花被中部有鸡冠状突起及白色须毛,柱头3叉,裂片成瓣状

性状

根状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外表呈黄棕色、棕褐色或黑褐色,上面有数个凹陷圆盘状的茎痕;质坚硬,断面黄色,具颗粒性;气微,味微辛而苦

根状茎一端膨大,另一端渐小略呈扁圆锥形,有明显环节,底部有须根痕,外表面灰褐色;质疏脆,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甘、苦

13.三棱

三棱为《中国药典》收载品种,黑三棱为北方习用品种,商品名极易混淆,市购三棱中常以黑三棱冒充荆三棱出售。荆三棱与黑三棱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荆三棱(黑三棱)

黑三棱(荆三棱)

来源

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

莎草科植物荆三棱的干燥块茎

形状

均已削去外皮呈圆锥形或倒卵形,略扁,上圆下尖

带皮或去皮,均呈类圆形或短倒圆锥形

表面

黄白色或灰黄色,有刀削痕及小点状须根痕,略呈环状排列

黑褐色或红棕色,有皱纹,顶端有圆疤状茎痕和根茎残基及突起的须根痕,削去外皮呈黄白色或黄色,有刀削痕

质地

质坚体重,入水下沉

质坚硬,体轻,入水不沉

大小

长2—6厘米,直径2—3.5厘米

长2—4厘米,直径1.5—3厘米

横切面

平坦黄白色,有筋脉点

平坦黄色,筋脉点明显

气味

气微,味微甜,嚼之有麻感

气无,味淡

14.川木通

川木通始载于《中国药典》年版,年版有收载,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根茎;山木通收载于《湖南省中药材标准》年版,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钝齿女萎及木通科植物白木通的干燥藤茎,在我省常做川木通入药,为了防止川木通混乱,现将二者区别如下表:

川木通与山木通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川木通

山木通

来源

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

毛茛科植物钝齿女萎及木通科植物白木通的干燥藤茎

外形

呈长圆柱形,略扭曲

呈圆柱形,略扭曲

表面

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向凹沟及棱线;节处多膨大,有叶痕及侧枝痕。

残存皮部易撕裂。

钝齿女萎: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向凹沟及棱线;节处多膨大,有叶痕及侧枝痕,残存皮部易撕裂。

白木通:外皮粗糙有裂纹,残留的拴皮暗褐色,除去外皮的纵纹较深,但无剥落起层的皮片。

大小

长50~厘米,直径2~3.5厘米

长50~厘米,直径0.3~0.6厘米

断面

断面残存皮部黄棕色,木部浅黄棕色或浅黄色,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其间布满导管孔,髓部较小,类白色或黄棕色,偶有空腔。

钝齿女萎:断面木部黄白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其间布满小孔,类白色。白木通:断面呈灰白色,导管较粗而疏。

质地

质坚硬,不易折断

质坚硬,不易折断

气味

无臭,味淡

钝齿女萎:气微,味淡白木通:味微苦

15.苏木

苏木始载于《新修本草》,为《中国药典》收载药材,主产于广西百色、龙津,云南景东、丽江以及海南岛。常见的伪品有檀香科植物沙针的去皮根、茎(山苏木)及豆科植物小叶红豆的干燥心材。

苏木与山苏木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苏木

山苏木

性状

呈长圆形或有时剖为半圆柱形,少数为疙瘩状,长10~cm,直径3~12cm,表面红黄色至棕红色,常见纵向裂缝,横断面有明显同心环纹(年轮),有的中央有髓,火试灰烬白色,气微香,味微涩。

根及茎为长圆柱形,树蔸部分为疙瘩状,长10~50cm,外表有钉包或乳头状突起,无纵向裂缝,表面棕黄色至橙红色,横断面同心环纹(年轮)略现,气微香,味淡。

理化(水浸液)

自然光下为桔红色

自然光下为橙黄色

紫外光下显黄绿色荧光

紫外光下不显荧光

加氢氧

化钠

自然光下为猩红色

自然光下为橙色

紫外光下显蓝色荧光

紫外光下不显荧光

再加盐酸(使成酸性)

自然光下为橙色

自然光下为浅橙黄色

紫外光下显黄绿色荧光

紫外光下不显荧光

加石灰水

深红色

不变色

附注:在广西有一种假苏木,是豆科植物小叶红豆除去外皮根及茎,与山苏木性状、组织十分相似,惟薄壁组织中无草酸钙方晶;浸出液在自然光下为浅黄色,在紫外光下显蓝色荧光,加氢氧化钠为绿色,加盐酸为浅黄色。烧尽后,灰烬呈黑色。

16.两面针

两面针为我国南方常用中草药,系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nitidum(Roxb.)DC.的干燥根《中国药典》(年版)有收载,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和消肿的功能,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胃痛、腹痛及跌打损伤所致的疼痛。近年因发现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而成为一些中成药的日化用品的主要原料药。仅在广东和广西两省区,每年用药量都在千吨以上。由于连续多年的大量采挖,致使两面针药源逐年减少,因此,混伪现象时有发生。发现主要是同科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asiatica(L.)Lam、竹叶椒ZanthoxylumarmatunDC.和刺壳椒Z.cehinocarpumHemsl尤以飞龙掌血最为常见。

两面针茎及其伪品的生药性状和显微特征比较

两面针茎

飞龙掌血茎

竹叶椒茎

刺壳椒茎

生药性状

表面灰棕色或棕墨色,皮孔点状,黄色,多纵向排列成断续的线形。针刺表面环玟明显,刺尖平直或微弯长4-12mm基部宽9-14mm

表面棕黑色,皮孔细小,黄白色,多纵向连接成线形。钉刺较小,类圆形或长圆形,表面环纹不明显,刺尖向下弯曲,老茎刺尖常脱落,钉刺长2-5mm,基部宽2-5mm

表面灰棕色或棕黑色。皮孔粗大明显,突起灰黄棕色,多纵向排列成断续线形或连接成线形。钉刺椭圆形,表面环纹不明显,刺尖向上弯曲,钉刺尖2-8cm,基部宽4-9mm

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皮孔细小,密集。皮刺不成钉状,仅有刺尖。常向下弯曲,剌长1-2mm,基部宽2-4mm

组织构造

直径12mm。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黄棕色,外切向壁呈弧弯曲,增厚。石细胞淡黄色至黄色,壁特厚,胞腔线形或呈裂缝状,层纹清晰,多分布在皮层和韧皮部外侧。韧皮纤维类圆形,无色,胞壁厚,常数个至数十个成束,通常与石细胞群伴存

直径14mm,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黄色或黄棕色。石细胞少数,黄色,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分布于皮层和韧皮部外侧。韧皮纤维淡黄色,壁特厚,单个或数个至10余个成束分布于韧皮束。

直径16mm,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十列,石细胞无色或淡黄色,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分布于皮层和韧皮部外侧。韧皮纤维无色,数个至20余个成束,断续排列,通常与韧皮部落薄壁组织相间排列成10余层

直径11mm。横切面下皮细胞2-3列,胞腔充满半透明内含物。石细胞黄色,数个至10余个成群,断续排列于韧皮部外侧,韧皮纤维无色,数个至20余个成群,通常与石细胞群伴存

17.皂角刺

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主产于山东济宁,《中国药典》有收载,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作用,为临床疮科药,由于用量大,资源紧缺,现有桐科植物野皂角,蔷薇科的月季等植物的茎刺冒充。

皂角刺与野皂荚刺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皂角刺

野皂荚刺

来源

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

豆科植物野皂荚的干燥棘刺

全刺

棘刺,无茎树,主刺有1—2次分枝,全体紫棕色,光滑或有细条纹,全刺呈扁圆柱状,长5—18cm,末端尖锐,基部粗8—12mm,末端尖锐。

棘刺1—3个附于圆柱主的茎枝上,棘刺呈紫红色,光滑,有1次分枝或不分枝,全棘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2—10cm,基部粗2—5mm,末端尖。

分枝刺

分枝刺螺旋状排列与主刺成60—80度角向周围伸出长1—7cm,在分枝刺上常有较小的小刺,小刺呈小阜状隆重重起。

分枝刺多两两相对排列于主刺两侧,与主刺成7—90度角,刺长0.5—1.5cm。

质地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黄棕色。

气味

气无,味淡。

气无,味淡。

纤维

中柱鞘纤维成束,淡黄色壁厚,胞腔不明显,与周围薄壁细胞的草酸钙结晶形成晶鞘纤维。

中柱鞘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胞腔小,无晶鞘纤维

草酸钙结晶

草酸钙方晶直径17-22um,簇晶10-18um,均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石细胞

黄色,类长方形,长条形,成群或单个散在,直径40-86um

18.麻口皮子药

麻口皮子药收载于《湖南省地方标准》,在商品中常出现麻口皮子药、大皮子药统称皮子药混用,二者功效并不相同,还有将麻口皮子药同属植物竹叶椒和青椒的干皮和枝皮混同作麻口皮子药用,应注意区别,现将4种皮子药做一比较,列表如下:

名称

区别

麻口皮子药

光叶海桐皮

竹叶椒皮

青椒皮

来源

芸香科植物柄果花椒的干燥根皮、干皮及枝皮

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的干燥茎皮

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干皮和枝皮

芸香科植物青椒的干皮和枝皮

皮厚

0.1~0.4cm

0.5~2.0cm

0.2~0.5cm

0.3~0.5cm

外表面

具有类圆形灰白色皮孔

具红棕色椭圆形皮孔

具众多类圆形灰白色皮孔

栓皮易脱落,类圆形灰白色皮孔线形排列

皮刺痕

断面

纤维状

层状

明显纤维状

略纤维状

气味

辛辣麻舌

苦、微、涩

苦、微、涩

草酸钙

结晶

方晶

方晶、簇晶

方晶

方晶、簇晶

石细胞

类圆形

分枝状类圆形

分泌

组织

油室散生于韧皮部、皮部

油室分布于皮部和韧皮部

油细胞散生于皮部和韧皮部

油室散生于皮层的外側,少见

纤维与

晶纤维

柱鞘纤维排列或断续环状,木化,有晶纤维

纤维壁较薄,非木化,无晶纤维

柱鞘纤维与韧皮部纤维排列成断续环状,木化,有晶纤维

柱鞘纤维与韧皮部纤维排列呈断续环状,木化,有晶纤维

19.参叶

参叶不是人参叶,二者功效不同,参叶收载于《卫生部标准》,来源于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干燥茎叶;人参叶收载于《中国药典》,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叶,但现在商品应用中常将参叶与人参叶混淆,现将二者区别如下表:

参叶与人参叶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参叶

人参叶

来源

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干燥茎叶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叶

叶形

本品常扎成小把,有茎。叶片皱缩卷曲,完整展开后为掌状复叶,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3—7枚轮生

本品常扎成小把,呈束状或扇状,无茎。掌状复叶,呈卵形或倒卵形,3—6枚轮生

表面

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有毛,边缘及叶脉部分较密

上表面叶脉生刚毛,下表面叶脉隆起,边缘具细锯齿及刚毛

大小

长5~15cm,宽2~7cm

长4~16cm,宽2~7cm

气味

气微香,味微苦

气清香,味微苦而甘

功效

清热生津,润咽利咽,安神

补气,益肺,祛暑,生津

20.艾叶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干燥叶。始载于《名医别录》,《中国药典》有收载,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作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以安徽、山东、湖南的临湘、湖北的蘄州产量大。其中以湖北的蘄州产量最大,质量最优。以下几种易相混淆,下表用于区分。

以下为几种艾叶的比较:

野艾

野艾蒿

蒙古蒿

叶长

2-9cm

2-7cm

8cm

3-10cm

1.5-5cm

2-5cm

5cm

1.5-6cm

叶裂

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全裂

同左

一至二回羽状全裂

羽状深裂或二回羽状深裂

裂片数

2-3对

2-3对

1-2对

2-3对

裂片形状

菱形或卵形

狭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

条形披针形

条形披针形或条形

裂片边缘

具粗锯齿或小裂片

全缘或具1-2齿

全缘或具1-3条披针形小裂片或锯齿

具少数锯齿或全缘

主脉

被毛

被毛

被毛

疏被毛

21.槐花

槐花为《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芦丁,而伪品刺槐花中没有芦丁,因此要注意区别。

槐花与刺槐花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槐花

刺槐花

来源

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

豆科植物刺槐的干燥花

花萼

钟状,顶端五齿裂,黄褐色至黄绿色,疏生白色柔毛

钟状,顶端五齿裂,黄绿色,疏生白色柔毛

花冠

蝶形花,花冠小,黄色至黄白色

蝶形花,花冠大,白色至黄白色

旗瓣

近圆形至阔心形,顶端微凹稍深,基部具短爪,微显紫脉纹

阔心形,顶端微凹,基部短爪不明显

翼瓣

翼瓣下端分离

翼瓣下端一侧有耳

龙骨瓣

两瓣分离

两瓣上部合生

雄蕊

10枚基部联合,分离

10枚为二体雄蕊,9枚联合,1枚分离

雌蕊

圆柱形,较短,弯曲

圆柱形,较长,弯曲

花药

背着药

基着药(又称底着药)

水试

温水浸泡,立即显黄色

温水浸泡,微显黄褐色

手捻

易破碎

不易破碎

气味

气无,味微苦

气无,味微苦

22.蒲黄

蒲黄与松花粉均为药典收载品种,二者功效不同,应注意区别。

蒲黄与松花粉的比较:

名称

区别

蒲黄

松花粉

来源

水烛香蒲等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

油松及马尾松的花粉

呈鲜黄色

呈淡黄色

质地

体轻,有滑腻感

体重,细微而易流动

显微鉴别

圆形或椭圆形,稀有三角形,表面呈网纹状颗粒突起,边缘成波状,一侧有一发芽孔

扁球形,两侧各有一气囊,外壁光滑,气囊外壁粗糙,具细密的纹理

23.青果

青果和藏青果来源于不同科植物,二者形状略有相同但大小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混用,现将二者不同之处区别如下表:

青果与藏青果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青果

藏青果

来源

橄榄科植物橄榄的干燥成熟果实

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干燥幼果

外形

呈纺锤形,两端钝尖

呈扁长卵形,略似橄榄,下部有果柄疤痕

表面

表面棕黄色或黑褐色,具不规则皱纹

外表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纹

大小

长2.5~4cm,直径1~1.5cm

长20~30mm,直径5~12mm

断面

断面不平坦,无胶质样光泽

断面不平坦,有胶质样光泽

内部

果肉灰棕色或棕褐色,果核梭形,暗红棕色,具纵棱;子房3室,各有种子1粒

果肉厚,黄绿色,核不明显,稍空心子房1室,有种子1枚或无

气味

无臭,果肉味涩,久嚼微甜

无臭,味苦涩,微甘

功效

清热,利咽,生津,解毒

清热,生津,解毒

24.吴茱萸

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典》有收载,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于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市售的吴茱萸中,常有巴氏吴茱萸,臭辣吴茱萸混作吴茱萸。

吴茱萸及其混淆品的区别

名称

项目

吴茱萸

巴氏吴茱萸

臭辣吴茱萸

形状

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多不开裂

放射状排列如梅花状,小蓇葖果由腹缝线浅裂开

略呈梅花状,小蓇葖果从顶端深裂

大小

(mm)

2~5

3~4

3~6

外果皮

暗黄绿色或褐色,粗糙,有众多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

棕褐色或褐绿色,粗糙

棕黄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皱纹,油点稀疏,不明显

种子

每室有种子1~2粒,淡黄色

每室有种子1粒,深褐色

每室有种子1粒,黑褐色,有凸起的皱纹

气味

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气特异,味辣

气微香,味苦、微辛辣

25.酸枣仁

本品史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典》有收载,具有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效。但市场上另有一品种,系鼠李科植物滇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混作酸枣仁入药.

酸枣仁与滇酸枣的区别

名称

项目

酸枣仁

滇枣仁

来源

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同科植物滇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形状

扁圆形或扁椭圆形,一面平坦,中间有一条微突起的纵线纹

扁圆形,一面平坦,无纵线纹

颜色

平滑,有光泽,紫红色或紫褐色

平滑,有光泽,棕黄色

大小

长5~9mm,宽5~7mm,厚约3mm

长5~7mm,宽6~8mm,厚2.5mm

26.草豆蔻

草豆蔻为《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具有祛寒燥湿、温胃止呕的作用,除作药用外,亦可作调味的香料,由于应用广泛,故在草豆蔻中常出现了云南草豆蔻、南宁草豆蔻等混淆品种。

草豆蔻、云南草豆蔻与南宁草豆蔻的比较:

名称

区别

草豆蔻

云南草豆蔻

南宁草豆蔻

形状

呈类扁球形或椭圆形

呈球形

呈长椭圆形

大小

长1.5~3.0cm,直径

1.5~2.7cm

直径1.5~2.0cm

长1.3~2.0cm,宽1~1.3cm

表面

表面灰褐色

表面灰黄棕色

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

种子形状

呈卵圆形多面体

呈锥状四面体

呈三角形

种子数量

22~粒

15~18粒

10粒左右

气味

气香,味辛,微苦

气微香,味辛,微苦

气微香,味辛,微苦

27.五味子

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典》将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南五味子)分别收载,北五味子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凤城、本溪质量为佳,南五味子主产于陕西、湖北。在含量测定方面,不是测定五味子甲素,而是测五味子醇甲,并规定不得少于0.40%,南五味子测五味酯甲,并规定不得少于0.12%。

由于《中国药典》年版没有将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分别收载而只测五味甲素,因此出现大量的南五味子作为中成药投药,严重影响中成药的质量。因此,在含量测定方面,《中国药典》年版在中成药五味子投药中都要对五味子进行含量测定,测定其五味子醇甲,以保证五味子中成药的疗效。

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的比较:

名称

鉴别点

北五味子

南五味子

来源

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

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

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6mm

表面

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不起霜

果肉

肉厚,柔软,有香气,味酸

肉薄,常紧贴种子上,气微,味微酸

种子

1~2枚,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1~2枚,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

28.砂仁

由于砂仁供不应求,在商品中出现不少代用品或伪品:红壳砂仁(A.aurantiacumH.T.TsaietS.W.Zhao)、细砂仁(A.microcarpumC.F.IangetD.Fang)、长序砂仁(Amomumthyrsouideumgagnep)、海南土砂仁(A.chinenseChunexT.L.Wu)、牛牯缩砂(A.muricarpumElm)、福建土砂仁(山姜)[Alpimirjaporica(Thumb)Mig]、贵州土砂仁(艳山姜)[A.piniaZerumbet(Pers)BurttetSmith]、湘砂仁(华山姜)[Alplnlachensls(Betg)Roso]。对上述地方习用品和伪品,应注意识别。

砂仁及伪品砂仁比较表

项目

名称

性状

大小

气味

阳春砂

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

果实长1.5~2厘米,直径1~1.5厘米;种子直径2~3厘米

气芳香浓烈、味辛凉微苦

长序砂仁

长圆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3条纵沟;柔刺细而弯曲,刺长达2mm以上;种子圆锥形、不规则形,棕黑色或棕褐色,无网状纹理

果实长1.8~2.7厘米,直径1~1.2厘米;种子长3~5厘米,宽3~4厘米

气微香、味苦辣,无凉感

贵州土砂仁

呈卵形或类球形、黄棕色有10多条隆起的棕条棱种子团子辫、排列稀疏

果实长2.5~3厘米,直径1.5~2.2厘米,种子长4~5毫米、直径3~4毫米

气芳香、味辛辣

海南土砂仁

果实椭圆形、三棱不甚明显,表面灰棕色,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

果实长2~3厘米,直径为1.5~2厘米,种子直径为2.5~3毫米

气微、味微苦辛

江西土砂仁

种子团椭圆形或类圆形、种子较小

种子团长约1厘米,直径8毫米

气微、味辛而涩

福建土砂仁

种子团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黄棕色、果皮橙黄色、表面短柔毛、每室有种子10粒

种子团长1~1.8厘米,直径0.5~0.7厘米

气微、味辛苦

29.沙苑子

沙苑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典》有收载,具有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的功效。本品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fuxie.com/fxyw/6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