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辨证施治与手法调理二

????提示:点击上方"赵鉴秋三字经派儿推"免费订阅!

小儿常见病——腹泻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脾胃病,多发于2岁以下,四季皆见,夏秋较多。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呈水样,带有不消化的乳食及黏液为特征。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6个月以内的婴儿受惊吓可引起惊泻。本病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消化功能紊乱,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湿合污而下,酿成泄泻。临床常见有五种类型。

寒泻

①主症:泄泻清澈或清水色绿,气味微腥不臭,兼有腹痛肠鸣,面色硄白,口不渴,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濡,指纹色淡而沉。

②治则: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③处方:外劳宫,清胃,天河水。

④方义:外劳宫温中散寒,健脾止泻;清胃、天河水和胃健脾利尿止泻。

脾虚泻

①主证:食后即泻,大便稀溏,水谷不化,色淡黄夹有不消化物,兼有神疲乏力,腹胀食少,面黄肌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②治则:健脾止泻。

③处方:外劳宫,清补脾,平肝。

④方义:外劳宫温中健脾止泻;清补脾健脾益气和中;平肝扶土抑木,调和中气。

⑤加减法:腹胀加四横纹;食少消瘦加捏脊。若久泻不止、下利清谷、消瘦肢冷者,治应温补脾肾。取穴:二马、补脾、清补大肠各10分钟。

惊泻

①主证:大便稀绿而黏,印堂、山根色青或口鼻周呈青色,昼夜惊悸不安。舌质正常,指纹青。多见于6个月内的婴儿。

②治则:平肝健脾,镇惊止泻。

③处方:清补脾,平肝,天河水,小天心。

④方义:清补脾、平肝健脾平肝止泻;天河水、小天心安神镇惊。

⑤加法:腹痛便青带黏液加外劳宫。

病案举例

王×,男,1岁半。年11月3日诊。患儿系人工喂养,能食不胖,食后即泻,多不消化,大便每日3~4次,伴有腹胀,烦躁易哭,睡喜俯卧,出汗多。舌淡苔白。诊断为脾虚泻。

取穴:外劳宫、清补脾、平肝。捏脊3遍。

推拿1次一天未大便。以后,大便每日1次,质正常,消化好,食欲好,安眠出汗少。共推拿6次痊愈。1个月后复查:从推拿后,食眠均正常,大便日1次为成形软便,消化好,明显长胖体重增长1公斤。

外劳宫:

清补脾:

平肝清肺:

防护

①暖脐散敷神阙:将暖脐散(丁香、肉桂、白胡椒、砂仁、苍术等分为末)用适量凡土林熬成膏,敷神阙(肚脐)处,每天换1次对实热性腹泻均有效。

②白胡椒7粒研末敷脐,用胶布固定,治疗虚寒泻,迁延性腹泻。食泻。

③炒神曲、焦山楂、炒谷麦芽各9克,鸡内金3克,水煎服,治伤。

④藿香6克,炒扁豆、车前子各9克,水煎服,加白糖适量,日3次,用于伤暑腹泻。

⑤炒山药、生山药等量,共研细末,米汤或白开水送下。1~2岁每次服1克;3~5岁每次服1.5克;5岁以上每次服3克。用于脾虚泻。

⑥高粱30克,白矾6克,将高粱炒熟与白矾混合共研细末、每次3克,日3次,开水送服。

注:以上案例摘选于《赵鉴秋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p47—p49,已经过赵鉴秋教授的授权,如转载或以此文为基础编辑均需经本号许可并注明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fuxie.com/fxys/1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