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特斯拉率先开启了一波降价,而且一降就是降几万,两款热销车型Model3和ModelY,价格都迎来了历史新低。
降价后不久,“特斯拉3天获3万辆订单”的消息就传得沸沸扬扬,不少网友表示:特斯拉只要肯降价,压根就不用愁销量。
目前22.99万元起售的Model3,门槛已经足够低了,但特斯拉似乎还不“满足”,因为在新平台车型面世后,这个门槛还有希望再矮一截!
新平台成本大幅降低、产量惊人
记得在年的三季度财报会议上,马斯克曾表示:“下一代车型的尺寸会小于Model3,成本将会是现有平台的一半。”
正是这句话,让一些业内人士猜测特斯拉新车有望16万元起售,要知道,特斯拉此前一直是高高在上,如今一放低身段,这诱惑力可想而知。
近日又有消息称,特斯拉将在3月1日的投资者日活动上,公布下一代平台(正在研发中)的相关信息。
对于特斯拉的新平台,马斯克是非常有信心的,除了成本优势之外,老马还预测下一代车型的产量,将会超过其它特斯拉车型的总和。
在控制成本方面,特斯拉可谓是一把好手,不少人也对特斯拉的“妙招”饶有兴致,虽说新平台还没有太多具体信息传出,但从特斯拉现有的控制成本的方法中,我们也可以窥探一二。
年初特斯拉降价时,有不少人说特斯拉是卖不动才降价的,陶琳则表示这是“以成本定价”,特斯拉从整车集成设计、产线设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去控制成本。
虽然该说法在这节骨眼上有转移话题的嫌疑,但细想也不无道理。
毕竟特斯拉在控制成本方面打的是组合拳,比如大型压铸机可将70个零件精简为1个;比如动力电池尽量降低贵金属的含量,缩小电池成本这个大头;比如设计前卫,一款车十年内无需投入太多设计成本;比如自动驾驶采用纯视觉算法方案,避开昂贵的激光雷达......
所以,特斯拉的新平台若真如马斯克所说,那么特斯拉的单车利润和毛利率,会把其它对手甩得更远。
数据显示,特斯拉年总交付量为1,,辆,全年总营收.62亿美元,车辆销售毛利率为28.5%。
新车仅16万起售,可能吗?
回到特斯拉下一代车型的价格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出来辟谣了,说16万新车为不实消息。可尽管如此,网友们依旧比较激动,因为特斯拉的意思可能是不会卖16万元,但没说不会卖17万、18万。
稍有些汽车知识储备的人都知道,平台成本降低一半,不等于新车售价降低一半,特斯拉新车大概率不会低至16万元,但起售价在20万元以内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按照马斯克此前的说法,新车的定位在Model3之下,而现在Model3的起售价已经低至22.99万元,按照一般的产品差异化规律,新车的起售价要与22.99万元这个数字拉开一定差距。
所以,新车就算不卖16万元,但设置个18.99万元或者19.99万元起售还是有可能的。
此外,打造“平民车型”也符合特斯拉未来的战略规划。特斯拉投资者关系主管马丁·维查此前曾表示:特斯拉希望生产出一款更实惠的车型。
这也侧面验证了特斯拉“自上而下”的产品矩阵完善模式,Model3和ModelY固然成绩亮眼,但要想支撑特斯拉提升市场的覆盖率还远远不够,已经完成品牌塑造的特斯拉,自然不想放弃主流市场的消费者。
实事求是的说,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特斯拉,可不到20万起售的特斯拉一旦面世,不少自主品牌电动车都会面临压力,就像特斯拉这波新年降价之后,部分国内新能源车企立马紧跟脚步。
在品牌上有优势的特斯拉,倘若再加上价格优势实施“降维打击”,那么自主电动车确实要思考一下该如何招架。
特斯拉向左,国产车向右?
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特斯拉车型价格门槛越来越低,而自主品牌电动车的价格则越来越高,目前正朝着高端的方向奋进。
典型的代表当然是比亚迪,在仰望品牌发布后,仰望U8和U9很快便亮相,两款车都让国人惊掉了下巴,当然价格也会是中国电车的天花板级别。从量变到质变,或许是对比亚迪成长最好的概括。
再比如极氪,虽说有一部分消费者期待极氪能推出一款价格比极氪低的车型,但现在看来是没戏了。
近日,吉利集团高级副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MO杨学良表示,根据品牌的定位,极氪不会推出20万元以下的产品,后续产品的定位会越来越高。
从极氪旗下产品来看,第一款车型极氪起售价为29.9万元,第二款车型极氪起售价为49.9万元,如今极氪第三款车型也发布了预告,大家不妨猜一下新车的起售价会是多少。
中国新能源车企有一点还是令人欣慰的,那就是它们有自己的节奏,并没有被特斯拉或者其它品牌打乱脚步,步入新能源赛道,被洋品牌牵着鼻子走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更何况,不是越便宜的电动车销量就越高,前面提到的极氪,已经是30万级车型了,月销量照样能破万,这也说明新能源车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有所降低。
道理很简单,25-35万元区间里的电动车,往往在动力、续航、智能、配置等方面能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在新时代用户眼里,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
新的一年,特斯拉必定会与国内新能源车企开启新一轮博弈,尤其在压力增大之后,特斯拉或许还会亮出更多的“奇招”,我们且看自主品牌如何“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