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温下降,又到了多种传染病高发期。阵阵“寒流”下,孩子免疫力还不成熟,冬天特别容易生病,冬季儿童疾病高发。哪些传染病需要特别警惕?应该怎么做好日常护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输入性新冠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nCoV)感染导致的肺部炎症,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并将其病原体命名为-nCoV,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年1月31日将其定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年2月8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发布会,会上新闻发言人现场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现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CP)。
传播途径:
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易感人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临床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在1周后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如何预防感染冠状病毒
1.适当开窗通风居家每天都应该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加强空气流通,能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2.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外出佩戴口罩。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和人多聚集的地方,特别是小孩、老年人、孕妇及基础病患者。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搓洗20秒以上,没有条件时可使用免洗洗手液清洁双手。
4.及时观察就医如果出现咳嗽、胸闷、发热、咳嗽气促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佩戴口罩及时就医。就医期间要注意戴好口罩,就诊中:注意咳嗽礼仪,文明就医,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和病人接触史,就诊后听从医嘱安排进行治疗。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Norovirus,NV)属杯状病毒科,又曾称为诺瓦克病毒,具高度感染性,是儿童病毒性腹泻中仅次于轮状病毒的第二位病原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
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散发病例为人传人的接触感染,暴发流行常由于食物和水的污染所造成。
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感染:食用或饮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经呕吐时产生的带病毒喷沫传播;接触受污染的物品。
临床表现:
起病急,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轻重不等。腹泻为黄色稀水样便或水样便,每天10余次。有时腹痛呈绞痛。可伴有低热、头痛、发冷、食欲减退、乏力、肌痛等。一般持续1-3天可自愈。死亡罕见。成人以腹泻为主。儿童患者先出现呕吐,然后出现腹泻。
如何预防诺如病毒
因为诺如病毒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物品等迅速传播,因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食品和环境卫生十分重要!
●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吃饭前、做饭前、上厕所后,一定要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
●孩子所接触的玩具、文具以及生活用品要注意清洁处理。
●开窗通风、多做一些户外活动、尽量不去公共场合。
●打喷嚏时用手帕或清洁纸巾,不要用手直接擦拭。
●保证儿童的睡眠,休息好,提高身体抵抗力。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猪头疯”,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发生于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见于成年人。我国的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季节性双峰分布,第一个发病高峰在4~7月,第二个发病高峰在10月~次年1月。
腮腺炎病毒可侵犯多个靶器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更要高度警惕,否则可能导致成年后的不育症。除了腮腺部位肿痛外,大部分患者还有发热症状,体温在38℃左右,间断性。流行性腮腺炎本身并不可怕,但是随之一起出现的并发症可不能大意。腮腺炎可以并发睾丸炎、病毒性脑炎、胰腺炎、心肌炎、肺炎等。
怎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还需要好习惯的保驾护航。
1.少去公共场所。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一旦发现流行性腮腺炎,必须立即隔离,避免传染。对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煮沸消毒。
2.开窗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上午9~11时或下午2~4时,开窗10~2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居室。
3.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睡饱吃好,增强自身免疫力。23前睡觉,保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天冷也要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家长误区
误区一:天冷水凉,饭前不让孩子洗手
俗话说病从口入,入口卫生和入口安全是最容易让孩子感染肠道疾病的了,尤其是冬天,孩子怕冷,不愿意洗手,让孩子用脏手拿了食物吃进肚子里,那就真的是大问题了,毕竟孩子的肠胃发育不太完全,稍不注意就容易感染肠道疾病,所以冬天让孩子勤洗手就会减少生病的几率。
误区二:外面太冷,不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冬季,经常进行户外活动的幼儿与不进行户外活动的幼儿相比,感冒发生的概率明显低很多。运动不足可能会影响发育,甚至对心理的发育、行为方式以及学习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误区三:天一冷就不去幼儿园
调查发现,天气寒冷,很多幼儿就不去幼儿园了。入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过程,是学习知识、与人交往的重要途径。2至3岁和6岁左右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千万不要因为溺爱,而让孩子养成旷课的不良习惯哦!
最后希望在我们家园共同搭建的防护城墙后,所有小朋友能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冬季。
疾病预防
冬季是各种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孩子的免疫能力弱,需要家长充分做好孩子的健康护理工作。尤其今年新冠疫情,更不能放松警惕。
1.在冬季天气晴朗的前提下,请保证每天早晚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细菌的增生。
2.孩子的抵抗力是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渐提高的,孩子在户外运动时,身体会经常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增强他们的身体对感冒、气管炎等冬季多发常见疾病的抵抗力。
3.运动时要注意孩子不宜穿得太厚、太臃肿,以免妨碍身体的运动,加重身体的负担,乃至出汗太多,反而招致感冒。
4.教会孩子不要用嘴呼吸,而应采用鼻腔或口鼻混合呼吸的方法,以减轻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避免冷空气刺激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5.流感是冬季流行的常见病之一,加上新冠疫情,更要注意防护。如非必要,少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外出戴好口罩。经常用冷水洗手洗脸,增加耐寒能力。或根据医生建议为孩子注射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措施。
6.冻疮发生于冬季,寒冷的季节勿让孩子在户外玩耍时间过长,也不要玩久坐不动的游戏。经常按摩手、脚、面部、耳朵。
7.冬季腹泻也是孩子冬季常见的疾病,一般是因为感染轮状病毒而引起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因此手部卫生非常重要,饭前便后要及时提示孩子认真洗手。
8.小儿肺炎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是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在肺炎高发季节不到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活动。父母感冒时应尽可能少接触年幼子女,接触时应戴口罩,避免感染。
9.为了切实保护全园儿童的身体健康,有效控制疾病传播,孩子患病时请您第一时间和班级老师进行沟通。
家庭应如何护理?
1.如果孩子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在明确没有传染前不要带孩子去学校,以免传染其他人。
2.养成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等。
3.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建议佩戴口罩。
4.皮肤护理,保持滋润。冬季寒冷干燥,孩子皮肤易干裂发痒,洗完脸后要及时为孩子面部、手部涂抹润肤霜,这样能有效滋润、适度锁水,缓解干燥状况。
5.饮食护理,增强免疫力。孩子脾胃稚嫩,冬季在保证一日三餐正常进食的情况下,少吃油腻、不好消化的油煎食品。饮食以蔬菜为主,适量添加肉食,增强身体免疫力,避免孩子肺热不能排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6.冬季气候干燥,加上室内暖气,若不及时补充水份,孩子就会发生口干、鼻干和咽干等缺水症状,因此就需要给幼儿少量多次饮水。
7.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接种相应疫苗预防麻疹、水痘、流感、腮腺炎等传染病。
虽然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请不要恐慌,也不要害怕,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平安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