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知识问下

第三部分安全用药49.如何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

答:药品说明书一般包括对药品的各方面介绍,用药前应该认真阅读,特别要仔细阅读有关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介绍,服用药品一定要遵守说明书的规定。但是,目前部分药品的说明书上有关这些内容的介绍比较简单,例如不良反应只列出了该药品常见的、已知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的、在临床试验期间没有发现的不良反应没有列出。有些上市多年的老药还不时发现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说明书上列出的用药方法,如肌内注射、静脉注射、一天几次等,一定不要弄错;一次用药的剂量是指大多数人的安全有效剂量,有些人因为个体差异,对药品的作用特别敏感,很低的剂量就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这种情况在药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期间通常难以发现。所以,即使用药前认真阅读了说明书,按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也仍需留心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

50.药品说明书为什么必须规范?

答:药品说明书应依照国家要求的格式及内容,由生产厂家制备。为了社会大众的利益,说明书的内容应尽可能准确并定时修订。每个药品包装中应有一份适用的说明书,供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使用。对于药品不良反应,有的国家规定,说明书只收录和本品很可能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因此许多厂家不是把所有的不良反应都收入说明书。另外,同一品种、同一剂型、同一浓度但生产厂家不同的产品,其说明书的内容应彼此接近,不应有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药品说明书应该规范化。这是事关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5.用药为什么要遵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

答: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一般是指8-60岁的成年人一次用药的平均用量或用量范围,低于规定剂量就可能疗效不佳,超过规定剂量就可能引起毒性反应。在这个合理剂量范围内,适当提高剂量可能会增强疗效,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对药物作用敏感的人,在说明书规定剂量范围内也有可能出现毒性反应,应该引起注意。

5.慎用与禁用有什么区别?

答:有些药品说明书会注明慎用、禁用的情况,应该如何掌握呢?“慎用”是指谨慎应用,并非绝对不能用。在慎用情况下,药品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慎用通常针对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上述人群由于生理上的特点或病理上的原因,机体代谢能力低下,或某些重要脏器功能低下,在使用某种药品时,比一般人群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或严重不良反应,因此用药应格外小心谨慎,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禁用”即禁止使用,不遵守禁用规定很可能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或中毒。如阿司匹林,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禁用;又如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对从事机械操纵、驾车船或高空作业者应禁用。

53.如何看待药品不良反应?如何客观理解不良反应与药品质量的关系?

答: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有害反应,我们常常把这类有害的反应叫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DrugReaction,缩写ADR)。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号)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其中的“合格药品”可以理解为不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因此不能将不良反应与药品质量问题混为一谈。

药品的质量是否有问题,应该根据国家药品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看药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法定的质量标准。许多药品不良反应是在药品质量检验合格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能认为有了不良反应就一定是药品质量有问题。

54.如何区别药品不良反应与医疗差错、医疗事故?

答:是药品不良反应还是医疗差错、医疗事故,需要根据处方是否符合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用法、用量等要求以及给药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等进行判断。

医疗事故及医疗差错的鉴别和处理应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

55.药品不良反应与疾病本身的症状如何区别?

答:判断用药后出现的不良事件是否属于药品不良反应,需要由专业人员根据该药品的国内外不良反应实际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既往、当前所患疾病情况、使用药品情况,结合患者的健康情况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检查检验结果,认真进行鉴别,才能下结论。药品与不良反应的关联性判断需遵照一定的规则,关联性判断结果可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等。

56.公众如何发现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后如何应对?

答:使用药品后,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嗜睡、头晕、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皮疹、瘙痒、乏力、口干等症状。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严重荨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剥脱性皮炎、肝肾损害、过敏性休克、严重过敏样反应、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等。患者一旦出现疑似严重不良反应的症状应当立即咨询医生,必要时停药,一些症状在停药后可自行好转,如果症状较重、或停药后医院检查治疗。

57.怎样预防药品不良反应?

答: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是一个关系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首先,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药物警戒工作,建立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并控制药品风险;其次,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责任,主动收集、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加强对不良反应的分析评价;然后,媒体应该经常宣传普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知识,医药院校应该对学生加强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教育。对于患者和消费者,应牢记自己发生不良反应的经历和药品,因为再次使用这些药品还可能引起同样的不良反应,甚至反应更严重;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合理用药;应主动与医务人员沟通,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安全用药常识,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58.应该怎样治疗药品不良反应?

答:药品不良反应的治疗原则和其他常见病、多发病一致,但是药品不良反应的治疗必须及时停用可疑的药物,及时使用有助于药物从体内排出、保护有关脏器功能的其他药物。

59.哪些药品容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

答: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可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及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从而使用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发生变化。引起药物相互作用的因素较多,一些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可能改变体内PH值,从而影响其他药物的解离度,如抗酸药;一些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形成络合物,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考来烯胺;一些药物可以抑制肝脏药物代谢酶,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如氯霉素;一些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竞争结合受体,导致其他药物的治疗作用增强或减弱,如抗过敏药等。药物是否会出现相互作用,可以参见药品说明书中项下的内容。对于药效曲线斜率大或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如抗凝药、抗心律失常药、抗癫痫药、碳酸锂、抗肿瘤药和免疫抑制药,使用时更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否则极易诱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60.为什么有的人原来对某种药品不过敏,后来却过敏了?

答:人体原来没有接触过某种药品,身体里没有对这种药品的抗体,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接触过这种药品后,身体里有了抗体,再遇到这种药品,就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另外,有些人的过敏反应主要是对药品里的杂质、辅料、添加剂过敏。不同厂家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或生产设备,不同的辅料、添加剂,产品的杂质情况不同,也会出现“原来不过敏、后来过敏”的情况。此外,个人的免疫系统也会发生变化。

6.继发反应是否为药物本身的效应?

答:继发反应并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而是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结果。如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可改变肠道正常菌群的关系,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又如利尿药噻嗪类引起的低血钾可以使患者对强心苷洋地黄不耐受。

6.是不是所有的药品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答:是的。任何药品都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可以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反应轻,有的人反应重;有的人是这种反应,有的人是那种反应。许多人认为,只有假药、质量不合格的劣药、医务人员或患者自己用药不当,才会引起不良反应。事实上,许多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63.是否可以说化学结构差不多的药,不良反应也差不多?

答:不可以。化学结构差不多的药,可能存在相同或类似的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别。

64.是否可以说进口药就一定比国产药好?

答:不一定。一些发达国家的药厂生产质量控制较为严格,产品的杂质含量较低,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我国这些年来,许多药厂投入大量资金,生产条件已有很大改善,有些仿制药还通过了与国外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65.价格贵的药是否更安全有效?

答:药品的价格是取决于研制过程的花费、生产的成本等各种因素。而药品的安全性则取决于药品本身的不良反应(或毒性)、药品的生产质量等。它们是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因此价格高的药品不一定是更加安全有效的药品。

66.是否可以说新药一定比老药更安全有效?

答:总的来说,不论新药还是老药,都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才会批准它作为药品上市。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不能通过是否是新药或老药对药品安全性进行比较。

67.非处方药是安全保险药吗?

答:非处方药具有下列特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引起药物依赖性、耐药性或耐受性,也不会在体内蓄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是,非处方药也是药品,具有药品的各种属性,虽然其安全性相对来说高一些,但并非绝对“保险”。

68.非处方药是不是就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答: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总体来说不良反应比较少、比较轻,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时甚至能引起死亡,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增加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69.药品出现不良反应是不是就说明医生处方一定有问题?

答:不一定。医生的处方是否有问题,要看医生的处方是否符合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不能因为出现了不良反应就一定说明医生的处方有问题。

70.是不是药品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列举不良反应多的就不是好药?

答:不能这样认为。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该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写的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药品生产企业,应该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详细地告诉用药者,并根据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情况及时修改说明书。

7.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答:不是。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7.许多人治病时,好几种药一起吃,这样好不好?

答:有些人病情复杂,需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品,这种合并用药有时也能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但是国内外许多调查的结果说明,合并用药的品种数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应该引起重视。除非医生认为确属病情需要,应该尽量避免合并用药。

73.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答:中药的使用讲究辨证论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证加减,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如果不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或者辨证不当,组方不合理,也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现在许多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也很多,应该引起重视。

74.有人说,除已知的有毒中草药外,一般中草药没有什么毒性,多服一些没问题这种说法对吗?

答:中草药之所以能有治疗作用,是因为其中含有有效的药物化学成分,这些成分的化学结构一般比较复杂,也不会只对某个器官发挥作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超量使用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引起注意,不能随便多服。

75.中药的剂量越大、疗效就一定越好吗?

答:不能这么认为。许多中药在不同的剂量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川芎在小剂量时能收缩子宫,大剂量时反而能使子宫麻痹、停止收缩。因此,同化学药品一样,中药也有规定的使用剂量。如使用剂量过大,也会引起有害反应。

76.滋补药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吗?

答:滋补药本身也是药,药品本身都有两重性,不但要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不能滥用,而且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人参,已有许多不良反应的报告,其中有些人是没有按规定的用法用量,有些人是因为药品的质量有问题,如未按规定条件贮存、炮制、加工等,也有些人是按正常用法用量服用后引起了皮疹、咽喉刺激感、精神兴奋、失眠、易醒、神经衰弱、血压升高或血压下降等。

77.中药、西药一起吃,会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答:中药、西药联用,有时能起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但是有时合并使用不一定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这里面的情况非常复杂,应充分听取医生的意见,医生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

78.维生素、矿物质类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吗?

答:维生素、矿物质方面的药物也必须按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服用,否则也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残疾或死亡。例如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D引起发热、腹泻、中毒,大剂量静脉注射维生素C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死亡等。即使在常规剂量有时也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有人口服维生素E每天3次,每次0mg,5天后发生耳鸣、耳聋。许多人服用维生素、矿物质类药物的同时还服用其它药物,也要注意有没有不良的相互作用。

79.常用的抗感冒药有什么不良反应?

答:常用的抗感冒药多是由几种成分加在一起的复方药,其中经常含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这些药物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嗜睡、消化道症状等;极少数患者使用还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扑热息痛,曾有人报告发生了严重的肝脏损害、大疱性皮疹等,甚至有引起昏迷的;再如感冒通,少数人特别是儿童服用后出现血尿,应该引起重视。此外,抗感冒药多是复方制剂,使用时要避免含相同成分的不同药品联合使用,这种使用会加大抗感冒药的安全风险。

80.退热药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答:①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时机体的吞噬细胞功能加强,白细胞增加,抗体生成增多,这些都有利于杀灭细菌与病毒,所以,感冒发烧,如非高热,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②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使体温降低或恢复至正常水平,不同的热型是某些疾病的特征,使用退烧药可能掩盖病情,不利于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延误治疗。③常用的退热药经常含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些药物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使用时要避免含相同成分的不同药品联合使用。总之,不应一有发烧就盲目使用解热镇痛药。

8.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是什么?

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是一类抗高血压药,适用于中高度高血压,而且试验证明它们能减少某些心脏病人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干咳及血管神经性水肿是这类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脸肿、舌肿及喉头肿等。针对这些不足,又开发了一类更新的降压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的干咳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率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低,但不良反应仍有发生。

8.喹诺酮类抗生素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fuxie.com/fxzz/6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