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ldquo手痒rdquo控制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

“上帝赐予我灵巧的双手,我却用它来挤痘痘!撕倒刺!掏耳朵!撕嘴皮!挖鼻孔!……”啧啧啧,可真是一双巧手啊!慢着,这手是挺“巧”,但你知不知这样做有多危险啊!

一、挤痘痘

危险程度:★★★★

如果盘点那些你没忍住做的事情,挤痘痘绝对位居榜首。长过痘的肯定挤过痘,没长过痘的也可能给人挤过痘。那种气沉丹田、双目圆睁、用力一挤、突然爆裂迸出的感觉着实让人浑身通透,令无数少男少女为之痴迷。

挤痘痘在民间盛行,但挤痘可引起二次损伤和炎症扩散,更容易引起痘印和痘疤,而最危险的是鼻根与两侧嘴角之间的连线区域的痘痘,挤破之后,稍不注意,细菌就从鼻子、口唇周围的毛细血管“趁虚而入”,直接进入与之相通的大脑毛细血管,造成颅内的感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正确处理方式:

少吃辛辣油腻甜食,均衡营养。

如果面部痘痘不多,可以外用维A酸类药物(阿达帕林凝胶),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抗生素(克林霉素);比较严重的话可以口服抗生素类、维甲酸类药物,再加上外用药。另外,果酸换肤、红蓝光、光动力都是不错的治疗方法。

女性如果除了长痘,还有月经紊乱、闭经、多毛、肥胖等症状,有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最好到妇科抽血检查激素情况,并且做妇科B超。如果明确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多数患者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同时,痘痘也会随之减轻。

注意:以上治疗方法,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所以,有痘痘烦恼,先去看医生啦~

二、抠鼻子

危险程度:★★

很多人抠鼻子是为了清洁鼻腔(wabishi),还有些是因为空气干燥,鼻腔内干痒难耐,希望缓解鼻塞。我们的鼻腔黏膜表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丛,手指用力抠挖很容易造成鼻粘膜受损或出血。

人的指甲缝里也携带大量的细菌,经常抠鼻子会造成鼻腔感染,诱发鼻前庭炎、鼻前庭疖肿等鼻内炎症。

正确处理办法:

鼻子也位于脸部的“危险三角区”,对待它一定要“温柔”。鼻痒或鼻塞时,可以用棉签蘸浸温水来清洗鼻孔。

如果鼻孔里有硬痂,可以微涂一些香油、橄榄油等油性物质或红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等油剂药物进行湿润后再冲洗。

此外,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每天可以用海盐水进行鼻孔清洗。

三、撕嘴皮

危险程度:★

每一个嘴干起皮的人,上辈子都是……,不对,这辈子都是得唇炎的天使。通常大家的应急措施也是非常的简单粗暴:舔、咬、撕拉来一遍!可是舔嘴唇,只会越舔越干,而手撕、牙咬,很痛啊!一不小心还会流血,感染。

正确处理办法:

如果嘴上起皮不太严重的话,等待其自然脱落就行了;如果死皮比较多、比较厚,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纱布蘸上药液湿敷,每次十分钟左右,之后用水清洗,使其自然脱落。

涂抹润唇膏可以保湿,但治标不治本。如果嘴唇已经有裂口了,就不要抹了,反而会刺激伤口。

如果自己护理后,嘴唇干裂还是没有好,甚至起泡流脓,医院看看。根据引起唇炎的不同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激素药膏,或抗生素、抗病毒药膏治疗。

四、掏耳朵

危险程度:★★★

掏耳朵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活动,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DIYer到职业掏耳师都有自己的十八般兵器。不管是哪种兵器,要把耳屎从狭窄的耳道里掏出来,都可能会伤到外耳道娇嫩的皮肤。

如果掏得正嗨的时候被人碰了胳膊,“噗呲”,把仅有0.1毫米厚的鼓膜捅破了,事情就比较麻烦了。损伤面积小一到两周就可以自然愈合;如果鼓膜穿孔面积大,又出现了中耳感染,就会造成听力下降。

大家常用的棉签看起来安全,其实也可能会损伤外耳道皮肤,另外,棉签还可能会把耳屎推进耳朵深处,长此以往,耳屎可能会堵住耳道,医学上叫耵聍栓塞。

正确处理办法:

正常情况下,耳屎能随着我们的咀嚼和讲话自行排出,所以我们不需要掏耳朵。洗澡时如果耳朵进水了也会自然干燥,尽量别用棉签去擦拭,如果还是觉得耳朵湿湿的,可以用吹风机吹干(注意温度)。

注意:出现了耵聍栓塞,请去耳鼻喉科找医生解决。

五、撕倒刺

危险程度:★

手撕鬼子只在电视里看到,手撕倒刺嘛,倒是人人都可以体验一把。俗话说十指连心,敢于手撕倒刺的人都是勇士,那是真的痛啊!

可是这倒刺在那儿,不撕还挺抓心挠肺的,怎么办?

正确处理方式:

① 温水浸泡双手,让指甲周围的皮肤变得柔软;

② 用碘伏或者酒精给指甲剪或者小剪刀消消毒;

③ 齐着倒刺的根,整齐地减掉;

④ 抹上护手霜。

注意:不要为了剪得很干净,伤害到无辜的皮肤哦~具体疾病问题找专业医生看??????

1.冯爱平医生专业擅长:过敏性皮肤病(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荨麻疹,化妆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药疹等)、感染性皮肤病(毛囊炎,疣,皮肤癣症,念珠菌病等),白癜风及外阴白色病变(外阴白斑及硬化萎缩性苔癣),银屑病,痤疮,玫瑰痤疮,皮肤淀粉样变性,面部美容(老年斑,色斑和汗管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皮肌炎,白塞病等)等疑难重症皮肤病等。

2.本文内容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代替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3.以上内容禁止转载,文中未标注图片均来自:rf.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fuxie.com/fxyy/9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