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自从当妈后,老母亲犹如°无死角探测器,对娃的卫生情况呈超敏状态,比如指甲是不是长了,头发是不是该剪了,都能做到了如指掌。甚至有时看到娃的鼻屎、耳屎也总会忍不住想给弄干净。最近就发现熊孩子的耳屎在泛滥,这对洁癖的老母亲来说根本忍不了。但从没给孩子挖过耳朵的我,也犯起了嘀咕:儿子的耳屎该怎么挖,既安全还不损害听力?于是我打开网页想给孩子找一款时下最炫酷的,最靠谱的挖耳神器时,却看到这样的新闻沈阳1名妈妈给5岁的儿子乐乐挖耳朵,孩子一动,鼓膜被捅漏了,耳内剧烈疼痛,并有流血症状,医院。海盐县3岁小美用挖耳勺给15个月大的妹妹掏耳朵,导致耳膜挖破。吓得我赶紧删掉了购物车里的挖耳勺!(清空三连)给孩子挖个耳朵,还能整出这么多幺蛾子,省心是不可能省心了,这辈子都不可能省心了……那给娃掏耳朵这件事,换个姿势就行了?02对于有洁癖的老母亲来说,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一个不干净的娃。但是有些“屎”可没想象的那么脏,比如说耳屎,它对于耳道还有一定保护作用。耳屎在医学上叫耵聍,是外耳道皮肤变态的汗腺,耵聍腺分泌的油脂状物,干后成固态,色黄或棕褐。(图中黄色的那堆就是了)耵聍腺分泌物可以润滑耳道,在耳道与空气之间建立缓冲带,同时还防止细菌进入感染耳道,也可以阻挡沙砾、水进入耳道刺激破坏耳膜。耳道中的环境,有些虫子也会特别钟爱,而耳屎恰恰又是天然驱虫好配方!(好东西啊!)看起来,耳屎明明是被名字给耽误了大好前途!但再好的东西,日积月累的不掏掏,真的不会堵住耳朵吗?这真的是个误会!耳屎其实还是很自觉的,它会从耳道内向外移动,只是这步子有点慢,当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自然就会排到耳朵外面。耳朵会自己清洁这种事情一点也不稀奇,毕竟人类几千年的进化,可不止学会走路这么简单。???♀?而且孩子的耳道较成人窄,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反而招来更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全球约有3.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超过万是孩子,这其中约有6成儿童的听力损失是完全可以规避的,给娃掏耳朵就在这其中。看来,给娃掏耳屎这件事换个姿势还不一定行,不如从长计议为好。03面对耳屎最好就是不理会吗?这仅仅限于耳屎是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人确实耳屎产生比较多,会堵住耳朵。(耳朵:???)过多的耳屎和耳道内脱屑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硬块,将外耳道完全堵塞,医学上叫做耵聍栓塞,栓塞后声波不能传入,听力还会下降。前不久就有一则新闻,5岁孩子因为长期没清理耳道,耵聍栓塞导致听力下降。如果有一天当你喊娃时,娃没反应,先别着急打孩子,看看耳屎是不是堵住了。(声波:反弹???)娃被耳屎堵住(天地良心这是正经话)这种操作绝对不是小概率,毕竟发育并不健全,身体免疫力又弱,加上耳道在发育上更加细小。孩子的耳屎运转比成人自然更差,所以耳屎会堵住也不少见。中耳炎也会导致孩子耳屎增多,甚至咽喉部位不适都可以让耳屎变得躁动(多)起来!此耳屎非彼耳屎,炎症导致孩子鼓膜红肿,从而使分泌物增多,并不是单纯的耳屎。要知道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根细细的小管连接耳朵与鼻咽部,叫做“咽鼓管”。婴幼儿时期的咽鼓管发育并不完美,形状又短又直,咽鼓管的一端几乎与鼻底相平,当鼻咽部有细菌、病毒及痰液时就很容易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如果娃正好呼吸道感染,就更易招惹中耳炎。这个时候就医院检查治疗了!04面对病态耳屎,该如何操作呢?第一招:棉签这里可不提倡用棉签,别以为用的是医用棉签,干净卫生还无菌。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委员会主席,瑞典神经学挤沟西雅图分部听力及头骨外科主任的DouglasBackous。在英国《每日邮报》中称,用棉签掏耳朵会适得其反,不当掏耳朵还会引起疾病。不管你用的是何等高贵的棉签或者挖耳勺,给孩子挖耳朵始终都是带有风险的。第二招:医院病态耳屎不是挖不得,是自己挖就不对,这件事情还是交给医生来,医生会用特制的器械将耳屎安全取出。耳屎太多而堵住,导致的耳闷胀、耳痛、听力下降这些个麻烦情况,还是挺让人郁闷的。千万忍住别认为给娃挖耳屎是件简单的事情,万一操作不对,反而把耳屎往深处推堵住耳膜,交给医生也不会太好操作。而且越小的孩子掏起来越费劲,还不如一开始就交给专业的医生。第三招:挖不如防挖耳屎不如防耳屎,防止耳屎变多才是终极大招,只要不病态,就让它自己折腾去吧。防止耳屎变多而病态化有几点:1、定期清理外耳道内耳道结构复杂,加上一般会自己清理的功能,是不建议自己清理。但是清理外耳道是可以的,外面干净了,自然可以减少掉入内耳道的风险。2、定期体检带娃体检做个身高体重就够了吗?当然不是,耳朵也是不容忽视的,毕竟娃才是一不小心被耳屎堵住的高危人群。如果体检时医生告诉你,娃的耳屎多了,那么别犹豫挂个耳鼻喉号,该掏时就得掏,千万别留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3、分清正常耳屎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耳道内分泌物增多,是最容易让家长与正常耳屎混淆,一般异常分泌物多半呈黏液、黏脓或纯脓性脓液。而正常耳屎分两类,一类干性耵聍,一类湿性耵聍,也就是常说的油耳。只要父母细心还是很容易区分的,如果出现异常分泌物,就需要及时就医了。耳屎千千万,娃却只有一个,别因一时疏忽大意伤害了孩子。不要以为传统掏耳有多神奇,掏出来有多爽快,现实是过时又危险的操作。只要耳屎不病态化,能给老母亲、老父亲们最好建议是,忍住!
参考资料:
[1].掏“耳屎”没那么简单[J].顾泽皓.江苏卫生保健.(02)[2].请勿经常掏孩子的耳朵[J].果培厚,春凤.农村发展论丛.(Z4)[3].耳道进小虫怎么办[J].王福成.工会博览.(15)[4].取耳道耵聍体会[J].孔凡珍,李焕荣,胡玉梅.中国学校卫生.(02)-END-策划:有养撰文:南黎编辑:王机智视觉:秋秋,王机智图片来源:《武林外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