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吃了这么点,又拉了……”家里有个拉稀的宝宝,当妈的总提心吊胆:这吃一点拉一点,还哪有营养来长身体了?
医院门诊部,大便病毒、细菌化验也做了N次,还是找不到原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其实,宝宝腹泻这种事,很多当妈的都会经历。
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儿童占3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平均为1.9次/人,发病几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小宝宝容易腹泻,是因为宝宝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多,但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也比较弱,一旦胃肠负担过重,就容易受病原体感染,这些都导致宝宝腹泻。
除此之外,还极有可能是宝宝乳糖不耐受造成的!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在母乳和配方奶中含有一种糖叫乳糖,它的分子较大,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被消化吸收,需要在小肠黏膜里乳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分子较小的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穿过肠壁进入血管中被吸收,从而为宝宝的生长发育提供必须的能量物质。
乳糖不耐受,是指宝宝由于乳糖酶分泌少,或者先天缺乏,导致小肠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然后直接进入大肠,产生大量酸和气体,从而出现一系列肚子胀、肚子痛、拉肚子、肠鸣等症状。
乳糖不耐受一般可分为三种,既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多见于新生儿,由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发生率与种族和遗传有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因酶缺乏的量和活性程度而不同。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多是发生在肠道感染后,而且以轮状病毒引起的乳糖不耐受更为常见。因为宝宝腹泻后,肠道黏膜受损,会使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遭到破坏,使腹泻迁延难愈。
★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乳糖不耐受不只是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还会发生在成人身上。这是因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乳糖酶活性会逐渐下降或消失。
乳糖不耐受有什么危害?
有数据显示,小宝宝腹泻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病率高达47%-70%。
大多婴幼儿时期发生的乳糖不耐受为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比例较低。
乳糖不耐受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引起腹泻恶性循环。
而如果腹泻时间长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比如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等。
因此,一旦发现宝宝有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应积极治疗。
01
症状较轻的孩子
宝宝乳糖不耐受就不能喝奶了吗?其实不然。
研究发现,即使是严重乳糖不耐受患者,每天进食乳糖6.5-12.5毫克以内,相当于不超过~毫升牛奶,并且与其他事物一起进食时,一般不会出现不适症状。
所以,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妈妈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来喂养宝宝,一次不超过50毫升为宜。每天多喝几次,仍然可达到宝宝必需的奶量。
对于1岁以上的宝宝,家长可以用豆浆、酸奶等代替乳制品并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比如肉类、脂肪类食物,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02
症状较重的孩子
如果经过上述方法并不能缓解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家长可以改用低乳糖或无乳糖的“腹泻配方奶”。
和普通配方奶相比,无乳糖配方奶粉不含乳糖,还降低了配方奶的渗透压,能减少宝宝的胃肠负担。
一般情况下,经过1~3周左右,宝宝肠道中的乳糖酶就会逐渐增多,乳糖不耐受导致的腹泻症状自然也就会消失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腹泻奶粉不宜长期吃,待停止腹泻之后应换回普通奶粉,否则会影响宝宝发育。
特别提醒:
如果宝宝大便次数较多,每天4~6次甚至更多,身高体重增长缓慢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食的调整。如果腹泻严重伴有脱水症状时,医院进行静脉或口服补充液体以纠正脱水。
文章创作●编辑:许建光
●审稿:王文霞
●图文:部分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