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发生拉稀的原因

近来,很多猪场出现因多种因素导致猪拉肚子且以猪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尤为仔猪多见,应用抗生素效果不太明显,死亡率很高,且伴有发热,食欲不振,被毛出乱,有的还带有咳喘现象,给养猪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环境原因

比如现在的多雨季节,气温忽升忽降,湿度很大。仔猪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对温度、湿度和风速都很敏感,很容易因天气的骤变一时难以适应而引起腹泻的发生。不论是仔猪还是中大猪对环境的要求都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且保持不变,才利于猪的快速生长。

在猪群的饲养管理过程中,由于受饲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发生仔猪断奶腹泻疾病,若治疗不及时仔猪就会出现被毛粗乱,体质虚弱生长迟缓,严重时甚至引发仔猪断奶综合征,增加了生产成本,严重影响养猪经济效益。同时,仔猪从断奶到10周龄~11周龄时的生长速度决定着育肥后期的生长性能和胴体质量。此外如果引起死亡则会给猪场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养殖者要了解仔猪断奶腹泻的发病原因并做好防治工作。

那么,哪些因素会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呢,以下就以仔猪开始分析

免疫方面 

由于仔猪由初乳中获得免疫球蛋白产生的被动免疫从第3周开始下降,同时仔猪的免疫器官要4周龄以后才发育成熟,造成体内循环抗体的水平降低,仔猪抗病力差,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而发病。

应急方面由于断奶仔猪体重小,体内神经调节机制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对外界因素的刺激适应性差,母子分离引起的饲料的改变以及仔猪转栏造成的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改变,使仔猪的心理压力变大,使消化和分泌等系统机能出现紊乱,同时胃肠道发育不完善也是致病因素。应激性腹泻以来未消化完全的稀粪为主,一般对仔猪的精神影响不大,死亡率不高,但仔猪体重会急剧下降。

生理方面仔猪在断奶前其胃酸的分泌量不足,不具备稳定的消化能力,此时胃酸的主要来源是乳酸杆菌发酵母乳中的乳糖所产生的有机酸。其次仔猪断奶前后食物由母乳向植物性饲料的转变,其消化所需要的消化酶的种类不完全相同,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不能完全消化食物,而饲料中部分不被完全消化的易发酵成分在肠道内发酵,产生的发酵产物在肠道内和细菌共同作用使肠内出现渗透性紊乱引起腹泻

疾病方面大肠杆菌是存在于猪消化道内的常在菌,早期寄生在仔猪结肠内。哺乳期因母源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的存在抑制了该菌的繁殖,故仔猪无致病效果。当仔猪断奶后,饲料的改变会引起仔猪肠道对饲料抗原产生敏感反应,使肠细胞更新加快,肠腔上皮成熟细胞减少,出现肠黏膜萎缩(断奶后5天最严重,断奶后11天恢复),引起肠吸收表面减少,不利于饲料的消化吸收,使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又因为母源抗体供应中断,免疫力下降,这些变化为致病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引起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大肠杆菌释放大量肠毒素(热稳定毒素和热不稳定毒素)和内毒素(致水肿病因子和细菌被膜脂多糖)引起仔猪断奶腹泻、水肿病以及内毒素性休克等疾病。

细菌性病原

仔猪黄痢(大肠杆菌出生3d内易发病粪便为灰黄色、黄白色,有腥臭味,糊样)

仔猪红痢(魏氏梭菌出生7d内易发病粪便为红褐色、血样、糊样)

仔猪白痢(大肠杆菌出生30d内的哺乳仔猪易发病白灰色、糊样)

仔猪水肿(大肠杆菌仔猪断奶至1-2.5月龄腹泻不太明显,有神经症状)

猪副伤寒(猪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断奶至4月龄易发病灰白色、淡黄色、褐色稀薄或糊状粪便)

此时如果引起圆环、蓝耳、猪瘟等疾病的感染,则会引起仔猪断奶综合症,严重影响猪群健康和猪场效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fuxie.com/fxys/117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