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病因复杂,受各种因素影响,医生对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常持谨慎态度,客观上造成患者接受大量检查仍不能明确腹痛原因,更无法给予有效治疗,其结果是医疗资源过度使用和患者生命质量下降。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和消化病学分会联合组织专家团队撰写了国内首部《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年)》,关于慢性腹痛的诊断,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慢性腹痛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诊断应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医患共同决策(shareddecisionmaking)适合用于慢性腹痛的诊疗。
病史病史是诊断及评估慢性腹痛最重要的方法。
(1)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腹痛的病程、部位、性质、诱发及缓解因素等,对于慢性腹痛的病因判断极有帮助。医生必须主动倾听患者叙述,注意共情,避免不恰当地打断患者。
(2)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和个人史等信息不容忽视。不同人群的腹痛病因有所区别。例如,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慢性腹痛病因以功能性疾病、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为主。青壮年则好发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等。老年人器质性疾病的风险较高,易发生胆石症、消化道肿瘤、缺血性肠病等。女性患者还应注意妇科疾病。糖尿病病程长且控制不佳者出现腹痛,可能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致。长期酗酒易导致慢性胰腺炎,而吸烟是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
(3)应询问腹痛与进食、排便及月经等生理事件的关系。例如,与进食相关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典型表现。餐后痛可见于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缺血性肠病等,而进食后减轻的疼痛多见于十二指肠球溃疡。排便前下腹痛、便后减轻,常提示为结直肠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腹痛要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性交痛、痛经、不孕等均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下腹痛伴有尿频、尿急则提示间质性膀胱炎。
(4)应重点了解有无报警征象,包括:年龄40岁、便血、粪便隐血阳性、贫血、腹部包块、腹腔积液、发热、体重下降、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等。伴有报警征象的患者应警惕器质性疾病。对于年轻、临床表现典型且报警征象阴性的患者,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较高。对于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腹痛部位对病因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同部位慢性腹痛的常见器质性病因见表1。反之,功能性疾病特别是CAPS所致慢性腹痛,疼痛部位常常弥散而不固定。为避免遗漏重要病史,可按照P(provocation,诱因)、Q(quality,疼痛性质)、R(radiation,疼痛放射)、S(severity、疼痛严重程度)、T(timing/treatment,疼痛时间/治疗情况)的顺序采集关于腹痛的病史。慢性腹痛的病史要点及相关病因见表2。
体格检查(1)首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