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脊中

脊中为经穴名(JǐzhōngGV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宗、脊俞。属督脉。脊即脊柱,中即中间,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当其中,故名脊中。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脊中穴的别名

神宗(《太平圣惠方》)、脊俞(《太平圣惠方》)。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穴名解

脊即脊柱,中即中间,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当其中,故名脊中。

脊为椎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中,中央之义。脊柱共有21椎,本穴在11椎之下,适当其中,故名之。

所属部位

胸椎

脊中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脊中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下凹陷中。

脊中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

脊中穴位于背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脊中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脊中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下摸4个胸椎棘突下方凹陷中取穴。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4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脊中穴。

脊中穴穴位解剖

脊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一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

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

脊中穴的功效与作用

脊中穴具有健脾利湿、宁神镇静的功效。

脊中穴有健脾利湿、解痉固脱作用。

脊中穴有温补脾肾之功,主治泄泻腹满,不嗜食,痔疾便血,小儿脱肛,黄疸,癫疾,痫证,腰脊强痛。脊中穴与悬枢功用略同。

脊中穴主治病证

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腰脊强痛,腹满,不嗜食,小儿疳积,黄疸,脱肛,癫痫,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肝炎。

刺灸法刺法

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

注意:脊中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脊髓。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禁灸,灸之令人怄偻。因其处肌肤薄浅,易于深灼。髓灼则偻矣。

脊中穴的配伍

脊中穴配中枢、足三里、悬枢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脊中穴配涌泉治癫痫。

脊中配肾俞、命门、中膂俞、腰俞,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腰闪挫疼痛。

脊中配足三里,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眼暗,头昏。

按摩

用拇指指腹常按揉脊中穴,可治腹胀、腹泻、痔疮、脱肛、便血等肠腑病症。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刺脊中。黄疸,刺脊中。腰脊强,不得俯仰,刺脊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痫癫邪,温病,积聚下利。

《针灸大成》: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嗜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

《类经图翼》: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肛痛不可忍者,灸之亦无妨。

《针灸聚英》:素问刺中髓为伛,行针宜慎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fuxie.com/fxet/92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