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
切口疝发生的最有可能原因是手术技术差,具体说缝合伤口太小或者没有包括外面的腹直肌鞘。狗的皮下脂肪依附于腹白线下方,使得腹部切口和闭合时视野较模糊。皮下切口后使用麦忍巴姆(Metzenbaum)剪刀做一个push-cut操作(可以理解为推动—切除)后,这种脂肪可以立即被清除(图1)。解剖皮下脂肪远离该线,使白色外直肌鞘可见(图2)。因此,它可以被纳入在每个缝合口(图3)。如果腹白线脂肪没有移除,在缝合的时候它会提高。
图1。附着于腹白线的脂肪被推–切运动切断,简化解剖操作,暴露外直肌鞘。
图2。右腹外直肌鞘暴露。依附于左外直肌鞘上的剩余脂肪也应切断。
图3。这只狗中附着的皮下脂肪没有被切断。使用拇指钳牵拉皮下脂肪,以暴露腹直肌鞘的边缘,这已被纳入在针的组织咬合。
闭合犬猫的腹膜和内直肌筋膜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外直肌鞘对伤口具有最大拉伸强度。简单连续缝合速度更快,组织反应也较少,和间断缝合强度也一样。
在罕见的情况下,切口疝可因为动物的腹直肌筋膜薄弱而发生。在这种病例中,腹直肌筋膜沿着缝合线的区域纵向撕裂。这种情况下在每处缝合可能需要更宽和更厚的组织咬合配合合成材料(比如,猪小肠黏膜下层材质)以防止复发。疝修补更推荐间断缝合模式。
关闭腹壁的缝合失败是比较少见的;然而,简单连续缝合的安全性保障仅是切口两端的2到3个手术结。聚丙烯,聚二氧六环酮,和聚葡糖酸酯缝线是有记忆的,打结时多用半扣结(HalfHitch)。打结时,特别的缝合环端(在缝合完成时),在更大的张力下放置缝合短端和确保每个结会直接掉到切口,投掷形成方形。
切口肿胀和蜂窝织炎
切口肿胀较常见于猫剖腹术后;可能病因包括手术创伤,积液,缝线反应,使用皮下缝合和感染。如果无菌技术良好并将手术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将大大减少。在大多数动物中,切口感染仅涉及到浅层。给予全身广谱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加上局部伤口护理(比如,热裹法hot-packing)和预防自我伤害(比如,使用伊丽莎白项圈),通常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感染持续存在,移除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缝合,收集伤口深部活检样本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评估和培养。管理上,每天更换绷带和局部清洁,或实施清创术,引流后缝合伤口。
无菌缝合的反应是罕见的但也可能发生;作者指出,这样的反应最常见于腹白线采用聚对二氧环己酮缝线时。也有报道称,缝合窦见于曾使用单纤维的非吸收性缝合材料的犬病例。太大太厚的手术结可能刺激了层叠的组织。持续存在的异物延迟了对继发感染的清除。因缝线反应而皮肤严重增厚和瘘管的动物可能需要整块切除受影响的组织,使用无反应的材料缝合。
据报道,6只狗在腹部手术的2到30周后,产生继发于肿瘤细胞转移的切口肿胀。组织学上具有攻击性和脱落性的恶性肿瘤(如泌尿道的移行细胞癌),在原始切口处转移可能性更大。既然肿瘤细胞种植性转移与污染细胞的数量相关,那么减少污染程度(例如,使用手术纱布隔离进行活检的器官,更换手套和仪器)就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
肠梗阻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它可能是局灶性或弥漫性腹膜炎,长期肠道膨胀,肠炎,药物(比如,阿片受体激动剂),电解质或体液失衡,肠道障碍或局部缺血引起的。在手术后第一个24小时动物受影响较大,可能有气体或液体腹胀,疼痛,或呕吐。
麻痹性肠梗阻(功能性)必须与阻塞性肠梗阻区分开,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干预。超声检测肠壁厚度,管腔直径和蠕动;然而,术后残余的腹腔内空气可能不利于这种成像技术。普通X线照相术或对比造影常被用于诊断功能性肠梗阻。
患麻痹性肠梗阻的动物,给予适当的镇痛药。治疗主要的病因(如腹膜炎或电解液不足)。血清镁含量降低的狗(低于1.2mg/dl)伴有严重的肠梗阻和呕吐,解决方法是静脉补镁(2至24小时,IV30mg/kg)。羟乙基淀粉可能对肠水肿病患有效。
没有明显潜在病因的动物,使用促动力剂刺激肠蠕动,如西沙必利,恒速灌注甲氧氯普胺(1至2mg/kg/day),恒速灌注利多卡因(25μg/kg/min),或红霉素。肠内营养是值得鼓励的;对于没有呕吐症状的狗和猫,可以在手术同一天给他们喂食(即使胃或肠的手术已经完成)。对于治疗无效的动物,应重新评估阻塞性胃肠道疾病或其他代谢问题。
KarenTobias,DVM,MS,DiplomateACVS,UniversityofTennessee
点击图片,看近期直播详情
赞赏